■ 本报记者 张琬茜
“文化自信‘信’的是什么?”“青年大学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针对学生们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问题,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东艳仅用了8分钟,就完整流畅地逐一解答。
今年2月,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落下帷幕,郑东艳带领团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本科)这门课的教学展示中荣获展示活动二等奖。
作为一名从教30年的思政课教师,郑东艳见过大大小小的赛场,获得了不少荣誉。但在她看来,比赛获奖并非目的,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才是初心。
海南高校有许多像郑东艳这样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思政教育工作一线。近年来,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后浪”——青年思政课教师。他们接下前一辈的接力棒,躬耕教坛,传递信仰的力量。
向“萌新”推荐的第一课
“你会向‘萌新’(网络用语,指新生或新人)们推荐哪个老师的课?”“强烈推荐郑东艳老师的课,课堂参与度很高,收获满满!”日前,在海南师范大学网络社交平台“万能墙”上,一则“求课帖”吸引不少学生围观留言。“没想到能获得这么多学生的推荐,特别有成就感。”郑东艳感慨道。
2020年9月,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在郑东艳看来,思政课教学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学生“学而信、信而思、思而行”。她认为,“要想上好这门课,就要让理论贴近生活,让学生学通悟透其中深意。转变教学理念是关键,要呼应和解决学生的学习误区,消除‘思政课深奥难懂’的刻板印象。”
每学期上第一堂概论课时,郑东艳都会发放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初步认知、希望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聚焦学生关切和困惑的问题,将教材重点、难点特别是痛点与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深度融合,学生才能感受到理论离生活并不遥远,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活动”。
今年初,“尔滨”文旅火爆出圈,郑东艳将一系列鲜活的案例“搬”到课堂上。“大家如何看待‘尔滨现象’?我们从中能够借鉴什么?”她接二连三抛出问题后,学生们踊跃回答,课堂氛围活跃。
转变观念还只是第一步。郑东艳坦言,由于学生专业不同,对思政课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属性、关注领域,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为此,她和教学团队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融入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进一步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
例如,给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上课前,郑东艳搜集了大量文艺精品案例。“学生们在解读文艺作品时参与度很高,课堂发言最积极。”她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启迪学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后能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很快,这一期许也得到了积极回应——学生们用中西乐器合奏《映山红》、自编舞蹈《万疆》,并从音乐专业的角度解读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学生们自主完成的这些文艺作品,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及有机性。”郑东艳说。此外,她还带领教学团队组织“行走中的思政课”“音乐里的思政课”等,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近日,一堂思政课在海南大学开讲,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筱笛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接着组织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
一堂45分钟的课,刘筱笛接连讲了三堂。她将一个个看似晦涩、难懂的思政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课后,不少学生表示:“课堂上,刘老师总是用热情去点燃学生,声音洪亮、激情飞扬。”
在刘筱笛看来,她希望自己“点燃”的不只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还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成长,更加客观地认识社会,更好地规划未来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在成为思政课教师前,刘筱笛曾当过5年大学辅导员,能更敏锐地捕捉学生心理,及时了解他们目前关心或有疑惑的问题,“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她还十分注重在课堂上增强师生互动,并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课后,她还常常与学生探讨各类人生问题,耐心地为他们解疑释惑。
为了更贴近学生,刘筱笛常常通过B站、小红书、微博等年轻人喜爱的网络社交平台,关注大学生群体对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并将这些素材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搜集了大量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相关的案例,将生活实际与书本理论紧密结合,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刘筱笛说。
如何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经过近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刘筱笛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将道理讲深,以理服人;要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体系化、逻辑化梳理,把理论讲透,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情感认同;要通过生动案例来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将课堂搬到海南雨林中
草木葱茏,青山环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处处充满生机。这个坐落在海南岛腹地的绿意盎然之地,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思政课堂”的新内涵。
去年10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吴海翠带领学生深入雨林,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她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聆听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如何答好“四库”(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答卷的故事,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背后的深意。
近年来,吴海翠带领学生到海南省史志馆、学校对口的乡村振兴扶贫点等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了解社情、省情,推进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自觉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
“上好思政课,不仅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从教以来,吴海翠通过“实”“新”“活”的方法,让学生在思政课中有获得感、认同感和满足感。
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课堂上,吴海翠将革命先烈的故事娓娓道来,动情地讲述共产党人坚守信仰的感人故事。此外,她还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开展新媒体思政课,“脊梁学堂”微信公众号因此应运而生。该公众号基于理论重点,结合现实热点,直面学生疑点,通过在线开展百名学子接力诵读党史活动,以及竞赛答题等形式,将选树优秀学生、党员风采展示和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
为了让学生“解渴”“尽兴”,吴海翠不断学习“充电”,打磨出更多让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能有“共鸣”、品起来能增“回味”的高品质思政课。“教育就是静待花开。”吴海翠期待能“听见更多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