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道德、宗教、风俗等众多方面。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养分,也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辉煌文化,并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强调“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以及“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理念。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道德、情感等精华内容,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智慧和价值观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提升当代公民的道德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性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激活途径。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使之继续焕发生机。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保存和传播给更多的人。同时,互联网平台也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便捷的工具,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经典文献,还包括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可通过现代艺术转换的方法,对其进行创新,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教育亦是传承文化的关键环节,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补充。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传承阶段,就会和现实脱节,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进而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因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补充、扩展及完善其内涵,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他强调,“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身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也面临现代社会的挑战,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实践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注意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他们结合自身所学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创作。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有力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只有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现代手段传承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大的文化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单位为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HNSK(QN)23-1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