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心怡
端午节前夕,儋州市光村镇泊潮村热闹非凡,村民们忙着制作龙舟和排练赛龙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龙舟赛。
泊潮龙舟“游”了几百年
6月5日下午,儋州市光村镇泊潮村的张志杰出了门,端午节将近,村里人像往年的此时一样聚在一起做起了龙舟,张志杰是该村制作龙舟的核心工匠之一。
张志杰的目的地是村里陈杨庙前的一块空地,还没走近,就已经能看到一个由竹子扎起的龙形骨架,身上还贴着绿色的背鳍,点缀着蓝色的祥云图案。
“这条龙的骨架用了大约30根竹子,其中龙头最复杂,用的竹子最多,也最费时费力。”张志杰说,扎龙需要将竹子一根根剖成竹篾,并将薄薄的竹篾扎成圆圈,再用钢丝将众多竹圈和竹条缠绕固定在一起,这样一来,龙的骨架就做好了,这一步需要四五天。接下来需要贴上自制的画纸,涂上漂亮的颜料,总共耗时8天左右,一条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龙就基本成型了。
泊潮海龙舟的一个特点,是龙作为独立整体直接加到船上。“整条龙是扎在一个铁架子上的,到时候铁架子一抬,放在渔船上就行了。”张志杰介绍。
“这是我们村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我们都是从小就看着村里长辈制作龙舟、游龙舟,长大后自然就会了,我已经做了二三十年了。”张志杰说,制作海龙舟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和想象。“扎制的方法都是传承下来的,但造型每年都有变化,今年我就在一条龙上加入了葫芦,也是取一个好寓意。”
正如张志杰所说,泊潮海龙舟习俗活动始于清代,已有几百年历史,当地村民把这项活动当作一种祈福的习俗——泊潮村“靠海吃海”,村民一直以出海捕鱼为生,据传,泊潮村民的祖先曾数月都捕不到鱼,无奈之下便到村里的陈杨庙祈祷,后来村民出海便常满载而归,从那以后,村民便定期到陈杨庙祈祷,最终演变成端午赛龙舟的一项重要仪式。2017年,泊潮海龙舟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
张志杰介绍,泊潮村由泊潮老村和泊潮新村组成,今年,整个泊潮村要制作5个龙舟,其中3个是泊潮老村负责制作,另外2个由他所在的新村来制作。
传统与愿景的交融
“这几天,我们已经在排练划龙舟了。”林少兵是泊潮村的“新一代”,二十多岁的他从17岁就开始划龙舟,但今年是头一次跟着张志杰制作龙舟。“第一次做,我还不太熟练,主要是帮忙打下手,明年我还要来学习。”林少兵说。
端午节当天,泊潮村往往万人空巷。“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比春节还热闹,除了村民还有很多游客,去年端午在村口还堵车了。”林少兵说,每年端午节,看着村民们自己制作的龙舟下水,他的心里有一种安定感和自豪感。
节日一大早,村民便会将扎好的龙固定在渔船上,便组合成了龙舟。在陈杨庙祭祀祈福结束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会用毛笔给龙点上“眼睛”,村民们齐心协力,将龙舟移至水边,等待下水。
划龙舟比赛开始后,由村里的青壮年汉子组成的队伍划着大型龙舟,沿着海岸线表演,舟上除了有十余名划船的水手,还有敲锣打鼓的“气氛组”,大伙儿喊着强有力的口号,动作整齐划一。小船绕着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荔枝、杏子、糖果等物件,小船上的水手和沙滩上围观的群众便争抢起来——村民们将大龙舟上抛下的东西视为“福气果”,大家都争着抢个“好彩头”。
每到端午,泊潮镇的海边气氛热烈、万众欢腾、呼声震天。那时,除了锣鼓声和鞭炮声,还能听到热情洋溢的调声。泊潮村的年轻男女们组成儋州调声队,加上周边乡镇村庄的调声队伍,队员们身着统一服饰,手勾着手相互对歌,让龙舟赛现场歌声不停、欢笑不断。此外,一些村民会穿上古装,扮演古代的将军或各种民间故事里的人物沿村巡游。
龙舟水中游,万事不用愁。从制作到竞水,从竹子到海龙舟,这是泊潮村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坚守,也体现着村民对风调雨顺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
儋州还有这些非遗项目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儋州调声
海盐晒制技艺
◉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儋州山歌
土法制糖技艺
◉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白马井舞龙
儋州排子鼓
儋州粽子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