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钰
剧情劲爆、节奏极快、“爽点”密集,看完一集也就两三分钟,在手机一刷就停不下来,这就是近期在互联网爆火的微短剧。
仅在一年多时间内,短剧便以横扫千军之势,从市场上略带草根气息的小成本项目,成长为前景千亿的蓝海产业,吸引众多资本纷纷入局。
多年来,海南出台各项支撑政策和扶持举措大力发展影视行业。风口之下,我省如何在推动内容创作、加强市场监管、深挖消费空间、拓展产业模式等方面出招,入局短剧江湖?
海南企业起身入局
“太‘上头’了,一看就停不下来。”每天下班坐车通勤时,“00后”海口女孩陈佳妮总习惯性戴着耳机,点开热门短剧追更新,时下热门的剧目可谓一集不落。
脱胎于网络文学,短剧的爆火速度远远超乎人们最初的认知和想象。
“短剧最早起源于网文,它们多沿用网文的题材和分类标准,比如大类分为男频、女频(以男性、女性为主要读者群体的小说类型),题材有穿越、重生、仙侠等。” 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教授鞠斐表示,短剧诞生之初是网络文学的衍生产品。一些网文平台或文化企业,将自有的热门网文IP视频化,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广。
最初,短剧作为网文的一种推广形式,通常只拍摄网文中的“高光”片段。观众观看后,便点击视频附带链接跳转至网文付费阅读。随着短剧受众愈来愈多,短剧与网文之间主客易位,热门网络爽文被改编成完整短剧,集中投放和推广。
今年春节假期,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成功出圈,这部微短剧拍摄仅耗时10天、后期投入约8万元,上线当日充值却超过2000万元,让短剧彻底“出圈”。
现象级网剧的爆火,吸引资本相继加入这一新赛道。而被誉为“天然摄影棚”的海南,在这场短剧狂潮中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一方面,不少海南企业纷纷制作短剧,力求“分一杯羹”。此前公开数据显示,单是2023年9至11月,海南的制作公司通过广电总局备案的微短剧就有20余部。虽与外地等影视剧重镇的差距还肉眼可见,海南在名单上的队伍逐渐壮大。
另一方面,我省万宁、陵水、儋州等各地打造影视拍摄基地,优越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拍摄资源,以及日益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成为短剧量产化拍摄基地。
多方发力共塑链条
作为影视从业者,海花岛影视版块负责人黎明能明显感觉到,短剧的火热。
“从去年8月到现在,我们已经承接将近40余部微短剧的落地拍摄工作,和九州文化、掌阅中文、点众未来等短剧头部平台都有合作。”黎明透露,海花岛获得众多剧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拍摄便捷、场地优惠、风光优美。
具体而言,一是海花岛上有包括音乐厅、电影院、影棚、水上乐园在内的28类业态,拍摄场景丰富,能基本满足现代短剧的拍摄需求,尤其是海南冬天气候温暖,更吸引诸多剧组“南下”拍摄,缩短制作周期。
这也是海南整体对于短剧的吸引力所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海南拥有独具特色的椰风海韵、蓝天碧海、热带雨林以及一年四季皆可拍摄水下场景戏份等优质资源,加之酒店众多相关配套和接待基础完善,对影视剧组十分有吸引力。
尽管时长很短,一部短剧也是具体而完整的影视作品,有着从版权开发、拍摄承制、推广投放、平台渠道等完整的链条。
“从立项、筹备、拍摄、后期到投放,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十几甚至几十个环节。”本土网络文学作家钟惠是一家头部短剧企业的海外内容负责人,负责多部海外的制片出品工作。
钟惠分享一部短剧的制作流程,得先摸底市场需求,确定大纲,写出剧本,再经过出品人、编审等人员联合把关,确定是否立项。拍摄项目成立后,就要对接导演、确定演员、寻找拍摄场景。拍摄中,除了导演和演员外,还要协调摄像、灯光、场务、妆造等各方面资源完成拍摄。在最终完成后期,成片提交后,出品方还需要在不同平台“推流”测试市场反馈,一旦反响不佳便及时中止“推流”。
与此相对的是,目前,我省短剧产业还在前期开发阶段,还未参与短剧版权开发、后期制作、推广投放等深度制作中。目前,我省从业者已经看到其中的掣肘,相继发力,共塑产业链条。
“我们在承接落地拍摄工作时,不仅场景和服化道服务,还帮助剧组对接本地群演等资源。”黎明透露,目前,该基地正组织人员参与到短剧外联协拍、场务保障等制作环节中,逐步培养自有人才队伍。海花岛也在计划加大投入,积极增加专业化拍摄设施,提升摄影棚的数量和质量,以应对未来可能日益增长的短剧拍摄需求。
目前,海南各院校也通过开设影视专业,培养了一批影视专业储备人才,可持续服务短剧产业发展需求。“我们可以挖掘人才资源,充分参与到短剧制作的各环节中。”海口市互联网协会秘书长、短剧制作人叶成文认为,短剧行业蓬勃发展,能够给本地影视专业人才
充分发展的机会,也倒逼着专业器材、场地供应端不断迭代发展。
目前,我省高校正在联合业界尝试成立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整合本土影视力量,协同对接全国优质平台和资源,谋求深入合作。
“短剧+”空间前景无限
面对日益内卷的短剧行业,海南应如何接招?
谈及短剧制胜法宝,钟惠认为“内容为王”的法则仍然存在。
“短剧的本质上仍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需要满足受众对美好生活的情绪共鸣和情感期待。”钟惠说,要把故事讲得好看,节奏扣得紧密,在短剧中要确保每一集、每一个信息点都讲得精彩,内容从业者要守住创作底线,影视承制团队要精雕细琢,才能一路披荆斩棘。“创作越极致化、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内容为王,短剧才能‘出圈’赋能。”
承接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短剧发展天地日益宽广。
今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将在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让更多取景地因微短剧播出而“出圈”,营造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
“这像一份‘行动指南’,让短剧充分与文化和旅游等产业跨界深度融合,走向更广阔和主流的市场。”黎明认为,在政策支持下,短剧+文旅的模式,不仅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不仅对于微短剧是前景无限的创作机遇,对于文旅市场也是一种新的机遇。
例如,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开通后,一路畅通海南各地美景,更能够成为各类公路和冒险题材短剧的取景地。
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常规的影视作品,微短剧的制作周期更短、成本更低、进入门槛更低,一般的文旅单位和小微视频公司,也能够入局。比起短视频,它的故事承载力和创作空间又更加广阔,更能满足有深度、有质量、有内容的文旅传播需要。
短剧正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借助短剧的IP联动、故事联动等,影视、文旅等产业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激活新的消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