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政协委员吉贵致力传承和弘扬海南黎苗文化,探索“景区+农户”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守护文化遗产

  ■ 本报记者 刘操

  近日,省政协委员、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吉贵非常忙碌:前往云南民族地区考察学习推动文旅融合、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归来后立即着手设计新颖黎苗文化体验项目,以期待在暑期旅游市场中“留量”满满。

  “景区旅游产品要不停更新,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吉贵说。

  1978年,吉贵出生在三亚市下廖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土生土长的黎族人。从20岁开始,吉贵秉承弘扬本土民族文化的初衷入职保亭槟榔谷景区,20多年来,他勤奋好学,从严要求自己,出勤率常年保持最高,并在多个岗位历练成长,积累了丰富的景区管理经验,从一名基层员工逐步晋升为总经理。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世界了解海南文化的窗口,作为黎族人,我希望在这里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吉贵始终肩负着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海南黎苗文化的使命,他和同事们挖掘了许多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并将它们陈列在槟榔谷旅游区的文化长廊、无纺馆、麻纺馆、龙被馆等主题文化展馆。

  在旅游区黎族传统文化博物馆里,珍藏着各种黎族民间文物,以及见证黎族发展历程的种种器皿和图片。吉贵介绍,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民歌、黎族竹木乐器演奏技法、黎族打柴舞、黎族传统建筑船型屋、明代特大龙被麒麟双凤吉祥龙被、无纺时代所穿的树皮衣、黎族妇女绣面文身……这些濒临失传的黎族传统技艺和正在消失的文化现象,在槟榔谷旅游区都得到了一一展现。

  “2016年至2019年,我们景区的经营、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效益逐年增长。”近年来,吉贵带领景区员工对大型实景演出《槟榔·古韵》进行了多次改版,并推出三月三民俗节、七夕嬉水节、黎家簸箕餐、民族服饰秀、黎族婚庆活动等多个黎苗文化体验项目,受到了游客的热捧。

  随着旅游区发展不断壮大,吉贵思考着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积极探索“景区+农户”“农民+员工”的经营模式与发展道路。“我们在景区中建设了惠农一条街,免租金为村民提供铺位销售农产品。村民还通过景区合作土地分红、种植苗木花卉卖给景区、在景区附近开农家乐及茶吧等方式提高了收入。”让吉贵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景区周边的保亭三道镇甘什上村、甘什下村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很多家庭盖起新房、买了汽车,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作为省政协委员,吉贵结合自身岗位,一直思考着如何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挖掘特色文旅资源,打出文旅“组合拳”,不断激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活力。“海南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和足够的底蕴去打造‘爆款’,我们要做好宣传推介,打造爆款文旅IP,将海南独具特色的非遗呈现给游客,让游客多维度感受凝聚在非遗中的古老智慧与文化艺术魅力。”吉贵说。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吉贵结合当前海南研学旅行市场趋势提出精准开展各项定制专业培训,鼓励研学基地与学校直连,真正做到“研”有所得、“学”有所获。吉贵认为,研学旅行是一门注重开拓视野的校外课堂,学校应当关注研学旅行的环境特点,例如滨海城市的学校应当多选择雨林文化、民族文化等主题的研学产品;中部山区的学校应当多选择海洋文化、科技文化等主题的研学产品。

  (本报保城6月13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取经京津冀——关注海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京津冀考察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儋洋新篇章
   第007版:新海垦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世界新闻
   第011版:文化周刊
   第012版:文化周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广告
   第016版:广告
在自贸港,修全球飞机
做好“修飞机”的国际大买卖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在三亚举办
10亿元基金推动粤琼相向发展
马上项目场地基本建成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守护文化遗产
南海两艘古代沉船揭开神秘面纱
沈丹阳到琼海调研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