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乡村文化成为“流量担当”
一馆村史 几度乡愁
  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道贡村村史馆一角。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陈望 摄

  琼中红毛镇番响村村史馆陈列着黎族百姓的生活用品。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宁玥 摄

  北港村村史馆陈列的旧式农具。资料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晓

  最近,海口市美兰区北港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木耙子、草篓子、铁锄头等老物件,成为该村村史馆的“流量担当”。村民自发拿出了多年藏在家中的旧式农具、生活用具及五谷杂粮,在村史馆中展出。这些老物件一与游客见面,便吸引众多目光。

  一件件带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仿佛在叙说着一个个老故事;一张张泛黄斑驳的老照片,见证一段段难忘的岁月;一行行带着温度的文字,记载了乡村的发展变迁史……

  如北港村村史馆一样,近年来,我省涌现多个村史馆,不仅是记录乡村历史、承载乡愁的空间载体,其内涵和外延也愈发丰富,成为发展文化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传承农耕文化的特殊存在。

  浓缩乡村发展史

  8月24日,恰逢周六,100多平方米的北港村村史馆内聚集了多个家庭参观。

  “我们来赶海,看着村史馆门开着,就进来看看。”游客李枫指着馆内的老物件说,这些老物件现在已经很少了,能在村里看到,还能给孩子讲解用法,孩子也听得津津有味。

  另一位游客张青兰被墙上的文字所吸引:“这篇新闻报道中写着过去北港村‘怕风’‘怕脏’‘怕穷’,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记录,我们都不知道北港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张青兰所说的是海南日报记者曾为北港村写过的一篇文字报道。报道中过去有“三怕”的北港村,在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后迎来了“三喜”:一喜新房多了、二喜村庄美了、三喜村民富了。这种从“怕”到“喜”的转变,正是海文大桥通到北港岛后带来的。

  今年7月,琼海市罗凌村村史馆刚刚对外开放,两层小楼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工:一层为展览区,内容分为内洞山会议、根据地岁月、美丽罗凌三部分;二层为功能区,主要分为学习观影厅、党员活动会议厅。

  罗凌村是内洞山会议革命遗址所在地,目前被列为省第一批建设的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琼海市万泉镇党委委员卓光兴介绍,罗凌村史馆的多功能展厅,基本上还原了村子的历史,包括革命哨所、内洞山的革命会议等,可以让更多的群众切身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况。

  一部村史,几多乡愁。一个村史馆,更是凝聚着村庄的历史记忆。

  这一座座村史馆或小而美,或微而精,但它们都是鲜活的,无声又形象地诉说着岁月长河里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变迁,生动地呈现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

  乡村旅游好去处

  夏日草木葳蕤,绿意正浓。文昌十八行村是一个充满古朴气息的老村落,这里的建筑分布极具规律,每行多则七八户,少则二三户,一组一行,依序而居,形成的十八行民居为多进封闭式院落。因独特的建筑风格,这里是文昌市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几年,村史馆的建成,为这里增添更多人文气息。

  在村史馆里,游客可以看到十八行村的发展:十八行村的形成经历了五六百年,历史底蕴深厚,村民一向重视教育,出过举人;十八行村民也敢于开拓创新,这里也有文昌最早的闯海人,早在清末民国初年,村里就有人远渡重洋谋生。

  这里还记录着感人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曾任江西省高安县知县的林运健,生活清贫,他经常教育身边人,要洁身自好,体恤百姓。村史记载,林运健有一次返乡,发现十八行村田地里蚂蟥成灾,以致村民无法下地劳动。见此情形,林运健慷慨拿出积蓄,发动年轻人治理蚂蟥,直到村民能够下地耕种,保障了当年收成。

  这样乐于助人的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现在的十八行村民,依旧恪守传统。经济条件不好时,在南洋谋生的十八行村民会寄钱、寄物救济亲人和乡亲。物质条件变好后,他们又自发在村里重建小学、捐修道路,帮助家乡快速发展,始终以拳拳赤子心回报这片土地。

  “乡村的故事记在我们每位村民心里,我们更希望通过村史馆和外界分享我们的喜悦。”原十八行村村干部林运椿说,村史馆有专人管护,日常都会对外开放,成为村里的热门景点之一。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村史馆是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这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这几年,村史馆围绕红色文化做文章,促进了当地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融合。

  风情各异有看点

  每一座村史馆都记录着不一样的故事。在村史馆的打造中,不少村庄注重“乡土气”“文化味”,记录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的道贡村村史馆里,最先映入来人眼帘的是一块刻有“三世一肩”字样的牌匾,深具古韵的成色彰显出道贡村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馆内陈列的文字和图片展示了该村的历史沿革、村容村貌、风土民情、文化特色,更为村史馆增添“乡土气”“文化味”。

  “村史馆融入了我们村的乡情记忆,记载了村庄的发展历史和名人事迹,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道贡村村民吴英山说,如今的村史馆,为村民们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让大家无论离家多远,都有“根”可寻,有历史可回望。

  压咸菜的火山石盖、刨木薯用的陶瓷刨子、蓄水缸……在海口秀英区石山镇施茶人家村志馆内,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被镌刻上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记忆有序地陈列着,与新旧对比的图片墙相互映衬,向游人讲述村落的历史、文化以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绿色发展历程。

  在老资料、老照片和老物件的串联下,村史馆俨然成了一座乡情浓厚的“乡村会客厅”。“村史馆很小也很大。很小的面积,有大大的承载,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承载着村民从古至今的生活及奋斗史。”施茶村党委书记洪义乾说。

  乡村村史馆看内在不看外在,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史振卿认为,村史馆要风格独特,能够深入、全面地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为最佳,如此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文化动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深读·海南
   第006版:潮起天涯
   第007版:万宁观察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世界新闻
   第010版:广告
   第011版:广告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广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一馆村史 几度乡愁
寻香海南 非遗之味
三餐四季少不了这杯歌碧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