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樵过野逢田父 理钓临溪听读书
古画中的渔樵耕读
  清代林丰年的《渔樵耕读图》(四条屏)。 厦门市博物馆藏

  明代戴进的《太平乐事图册·耕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周惠斌

  华夏文明肇始于农耕文化。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渔樵耕读是最为寻常的四种生活形态,也是士大夫退隐江湖、远离尘嚣、寄情山水、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真趣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和民间工匠热衷于在诗词书画中表现渔樵耕读的内容和主题,特别是在绘画作品中通过生动图像予以形象再现,深情地表达了他们对高居庙堂和身处林泉的思考和认识,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和依恋。

  “渔樵耕读”的寓意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渔樵耕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传,渔樵耕读中的“渔”,原型是东汉的严子陵,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早年与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即位汉光武帝后,多次请他做官,严子陵坚辞不仕,隐居桐庐,垂钓终老,表现出一介平民对自在闲适生活的一往情深;“樵”的原型是汉武帝刘彻的文学侍臣朱买臣,他出身贫寒,虽以砍樵为生,但自强不息,苦读诗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耕”是指上古舜帝躬耕历山,教导民众耕种的故事;“读”是指战国时期苏秦在秦国游说失败后,发愤读书,以锥刺股,最终成就功业的故事。

  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樵耕读又反映了古人两种不同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平民阶层而言,渔樵耕读寓意“有余”“多薪”“有粮”“出仕”,显现出世俗社会中的劳作与追求、付出与回报;对于士大夫而言,渔樵耕读象征诗意田园,是他们归隐江湖的情感寄托和精神皈依。

  “渔樵”寓意出世问玄,富于超脱意味。元代画家吴镇的山水画多以渔父荡舟、垂钓为题材,凸显了他坦然淡泊的心境和画境的统一,如《秋江渔隐图》《渔父图》《洞庭渔隐图》等画作,无不表现渔舟唱晚、江湖泛波的情景,既是他隐逸生活的再现,也是画家不沽名钓誉、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心态的概况。“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不仅写出了乡野渔樵的旷达和超然,而且契合士大夫抱朴守真的隐逸品质。

  而“耕读”蕴含入世内核,富于立业志向。人们在“耕而有其食”的前提下,依托科举考试,实现个人和家族的社会层级进阶,“耕读传家”因此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宫廷画家冷枚创作于雍正年间的《农家故事图册·耕读》,描绘了书生在室内临窗攻读、揣摩诗文,老牛在室外目视小牛、舐犊墙边的温馨画面,演绎并且诠释了农耕社会的世俗气息,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情怀。

  “渔樵耕读”图的流变

  宋元时期,人们多将渔人和樵夫并称为“渔樵”,他们虽然生活清贫,地位卑微,但勤劳质朴,乐观豁达,因而成为历代文人雅士乐于歌咏和描绘的对象。而许多士大夫退居田园后自比“渔樵”,安之若素,笑看风云,尽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乐天自足的美好生活。北宋许道宁《秋江渔艇图》、南宋马远《秋江渔隐图》、元代吴镇《渔父图》和佚名画家《寒林归樵图》等画作中,均有渔夫临渊垂钓、撒网捕鱼,樵夫肩负柴薪、踏行还家的身影,画家借助融身山川景致中的渔樵形象,凸显了他们随波荡漾、任意东西、寄兴山水的笔墨意趣。

  明清以降,随着读书成为科举入仕的必由途径,“耕读传家”在民间蔚然成风,深入人心,反映“耕读”的画作也随之增多。明代戴进《太平乐事图册·耕罢》(绢本设色,纵21.8厘米,横2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刘松年《秋窗读易图》等作品,分别描绘了农夫专注耕耘、水牛悠闲漫步,以及书童侍立门外,书生临窗苦读、展卷沉思的景象和情状,赋予了自给自足、耕读兴家的美好愿景。

  清代林丰年绘制的《渔樵耕读图》(纸本设色,纵130厘米,横35厘米,厦门市博物馆藏),以四条屏的艺术样式,生动还原了渔樵耕读的温情画面。林丰年(生卒年不详),字雪斋,福建漳浦人,擅画山水、人物。第一幅描绘了一位渔夫在枝桠新发的大树下,手执网兜,引罾而起,仔细检视捕鱼的收获;河边不远处,树木葱茏,屋舍俨然。第二幅描绘了数株偃蹇老树,一名樵夫倚坐树下石边,手托烟袋,悠然休憩,前面空地上横放着一担柴草;远处小桥上,另一位樵夫正挑着柴禾徐徐走来。第三幅描绘了岩壁陡峭,树影婆娑,一座小亭位于半山之间,周边山峰耸立,一抹红叶点缀着满山绿色,山间蜿蜒出一条小路,一名农夫手推着满载作物的小车缓缓前行。第四幅描绘了山峦层叠,流水潺潺,一位年长者领着一名稚童,苦读之余尽情饱览山间飞瀑。整组作品构图疏朗,设色淡雅,将渔樵耕读巧妙地分布于不同的场景中,山水清奇,枝叶多姿,人物传神,笔墨酣畅,富于质朴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人文意趣。

  “渔樵耕读”的整体呈现

  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渔樵耕读图开始由内容上的单独刻画,逐渐演变为四者的有机结合而形成整体图式。除前述的将渔樵耕读分别置于四个独立的画面中之外,如册页、四条屏等构成一个系列外,另一种是将渔樵耕读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经过匠心构架,和谐地组织在同一画面,如计盛的《渔樵耕读图》。

  计盛是明代宣德前后的宫廷画师,师承宋代院体风格,擅画人物,神韵俱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货郎图》,是其传世之作。《渔樵耕读图》(绢本设色,纵150厘米,横84厘米)以人物为主线,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传统山水画表现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农耕社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原生状态,以及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闲情逸致。

  画面远景重峦叠嶂,烟水苍茫,山前花木参差,奇石嶙峋兀立。中景湖山相接,以一汪水面分隔成上下两组场景:上端,一条木桥从岸边通向湖中的一座水榭,两位书生端坐其中,边读边议,怡然自得;左侧河水流淌,两条木舟系于河畔溪岸。下端,一位渔夫张网捕鱼,一名樵夫砍柴归来。近景由农夫和屋舍构成,左下侧一陇田亩,农夫戴笠披蓑,踏犁扬鞭;右侧高宅大院,鳞次栉比,井然有序。

  整幅作品布局紧凑,层次分明,山川、树木、木桥、田野、宅院、人物融为一体,峰回路转,步移景异,环境静寂;兼工带写,雅俗相宜,充满意趣。远山近坡以水墨勾皴烘染,景色清幽,树石掩映;人物各尽其态,虽小如芥豆,但刻画精细,情态可掬,既有写真的具象与质感,又有写意的灵动与流畅,通过富于叙事意味的图像,再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景象,折射出文人雅士吟啸山林、超尘出世,顺天应时、进退有度的人生境界。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传统的渔樵耕读生活逐渐淡出了社会舞台。然而,我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散淡闲适、宁静和谐的从容生活方式,不失为身处快节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慰藉。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深读·海南
   第006版:潮起天涯
   第007版:万宁观察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世界新闻
   第010版:广告
   第011版:广告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广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古画中的渔樵耕读
鲜为人知的琼州南湖
东坡缘何爱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