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满楼
国庆节前,一场名为“盛世仰止——宋元明清国宝书画”的特展在广州鹏瑞1号湾颂艺术中心举行。在这场国宝级的古代书画珍藏特展中,共展出了《十面灵璧图》《璇玑图》《康熙南巡图(第六卷)》等在内的15件传世佳作,每件都堪称极品,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石癖偶得灵石
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十面灵璧图》的重磅现身。在1989年12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十面灵璧图》首次面世即创下121万美元的天价,这也是在苏富比拍卖成立以来中国书画成交纪录首次突破百万美元。
在2020年10月18日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十面灵璧图》更是以5.129亿元的天价刷新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成交纪录,由此也成为该年度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十面灵璧图》是明代画家吴彬为同时代书法家米万钟所藏灵璧石创作的中国画。画作高55.5厘米、长11.5米,引首一高26厘米、长1.125米,引首二高47.5厘米、长1.43米,题跋高55.5厘米、长11.32米。这幅历时四百余年的明代画作,展示的只是一块奇石的不同风采,那它背后究竟有何故事,又如何能创下天价呢?
米万钟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后人。他生于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进士出身,曾在四川铜梁、江苏六合等地为县令,后又出任过江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等。米万钟得先辈遗传,行草俱佳,又善山水花竹,当时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称。与米芾一样,米万钟也爱石成癖,并自号“友石居士”“文石居士”。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米万钟在任职六合县令时得到一方灵璧石,此石造型雄奇,面面可观,堪称万里挑一的精品。在天下观赏石中,灵璧石一向被推为第一,而且欣赏面数越多就越为珍贵。米万钟收藏的这块灵璧石虽然只有一尺八寸高,论规模尺度只能算中等,但这块灵璧石的奇特就在于,它的可观之处不仅是四面,而是十面皆有可观。
为此,米万钟将这块奇石供于案头,视为至宝。在《十面灵璧图》画成后,他还专门撰文记载称:“石至,出三十年所藏,莫不辟易退舍。其峥嵘嶻嶭,直将凌轹三山,吐吞十岳。令人乍阅之神惧,谛视之魂销,久习之毛欲伐而髓欲洗。若惊,若喜,若怵,若眤,若梦,若迷,又疑若醉而忽醒,寐而忽觉,不自知身世之何在也者。何奇之至此极乎?”
后来,米万钟约集同好来家赏石,一友为之题名曰“非非石”。此名既出,满座赞叹,认为贴切之至。在米万钟眼里,非非石里有锥戟钩剑、古雪冻泉、西施出浴、飞燕起舞;而在董其昌眼里,却看出了水之蜿蜒、金之锋锐、木之郁秀、土之起伏。在其他人眼里,此石似牛似鹿、似蛇似虎,却又非牛非鹿、非蛇非虎;正是因为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才让这块灵璧石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并成为米万钟的石中之宝。
画里十面乾坤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米万钟约请画家吴彬为非非石绘图,以更好地刻画其中峻美。作为爱石同道之人,吴彬见后为之“大诧”,“谓生平异观”。据米万钟记载,吴彬在之后一个多月里对此石反复观赏揣摩,“昕夕探讨,神识俱融其中。而后取古纸貌之。初得前、后正面,未尽也;继写左、右对侧,未尽也;复圆转斜摹前、后、左、右侧,暨前底、后底,凡十态而技穷焉”。
以上便是这幅《十面灵璧图》的由来,再说说这幅画的作者。
吴彬,福建兴化(今莆田)人,他是明代晚期的著名宫廷画家,时有“画仙”之誉。据其同乡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所说:“近日名家如云间董玄宰(其昌),金陵吴文中(彬),其得意之笔,前无古人。董好摹唐宋名笔,其用意处在位置、设色,自谓得昔人三昧;吴运思造奇,下笔玄妙,旁及人物、佛像,远即不敢望道子,近亦足力敌松雪,传之后代,价当重连城矣。”这一评价可谓相当之高了。
作为晚明“变形主义画风”的代表人物之一,吴彬在绘画理念和技法上都较前人有很大的突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十面灵璧图》无疑具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从没有哪个画家对某个特定事物进行过如此多角度的描绘,而《十面灵璧图》实际上是一种“立体主义”,它以独特的三维视角,就像用摄像机环绕拍摄,将这一灵璧奇石的各个侧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小中见大”的超写实风格,对传统技法来说无疑是一种超越。
此外,画作还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这在以赏石为主题的传统绘画作品中都是非常少见的。
题跋再度增色
《十面灵璧图卷》画成后,米万钟又请著名书画家邢侗、黄汝亨为之题写引首,分别为“岩壑奇姿”“五岳片云”八个大字。黄汝亨还为之作跋:“今得吾友友石米子所寄奇石图,逸态妍姿,飞动尺幅,千奇万怪,纵横十面,灵吐殊常,妙出非想……米子从千里索予题,因以‘五岳片云’题而归之。米子解人也。”
在每图之前,米万钟都亲自题跋,对灵璧石进行多方解读。与此同时,他还不辞辛劳地遍邀名家好友,甚至致信千里之外,托请曾两任内阁首辅的老师叶向高、晚明文坛盟主李维祯、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著名文学家兼名画家陈继儒、著名画家邹迪光等题写跋文。
在这些题跋中,叶向高写的最为出色。他先是夸赞了米万钟的“好石”精神:“此石图绘如是,品题如是,真奇物矣。惜余在长安日,不及从仲诏一索观。然余于石理不甚通晓,即观之,不能鉴赏奇妙如仲诏也。仲诏于此石真千秋知己。世称不朽者无如金石,今得仲诏愈不朽矣。”接着,他又将灵壁奇石与自己家乡福庐山的嶙峋怪石进行了对比:“吾乡有福庐山,其石皆嵌空玲珑,大者如屋,小者如象、如马、如狮子、如芝、如笏,奇形怪状,无所不有。然自开辟以来,无物色之者……仲诏他日倘以天缘来吾闽,当相与登福庐之巅,娱游纵观。”
《十面灵壁图》里的这些题跋,大致勾勒了米万钟与同时代晚明大家的交游场景。也正因为融合了灵璧奇石、名家作画、名人题跋等因素,米万钟促成的这幅《十面灵壁图》才得以成为旷世奇作。入清后,《十面灵璧图》一度秘藏百年,后在道光年间为满洲将领萨迎阿所藏,后者还为此画题写跋文并讲述了收藏的经过。近代以后,该画卷一度流失海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得以现身拍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