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懋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化人才的系统培养是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在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交往中,国际化人才的有力支撑不可或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机制、质量、方向和评价需要加快向现代化转变,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同世界共前进的重任与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深入推进,为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而我国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国际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际化人才结构,增强我国国际人才的竞争力。
为更有效地应对和胜任全球化的挑战,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经济全球化时代迫切需要国际化人才的加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迫切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深入合作需要国际化人才的支撑;国家国际化发展建设也需要国际化人才的储备。
海南自贸港建设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各类国际化人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彰显着海南自贸港的开放水平和建设成效。这就需要海南积极培养和储备国际化人才,助推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海南力量。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践经验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不断全球化,国际化人才的概念应运而生。纵而观之,对“国际化人才”一般是从国际涉外工作、国际语言(优秀的外语表达能力)、国际意识、国际思维以及国际能力等方面来定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于本国乃至整个人类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德国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学生、师资和课程“三位一体”的方式实现国际化,国际化课程设置全面,注重跨文化交流。美国高校注重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培外引,双轮驱动”模式,注重实际应用能力。韩国高校则侧重“三个过渡,多样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外语能力。相比之下,国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力量,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的传播者,应是推进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
国际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这符合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及自贸港建设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范式,有助于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高校要大力加强国际化人才的系统培养。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海南自贸港建设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依托高校现有专业挑选适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选择合适的外语方向,有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搭建知识创新平台,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全球理解力、跨文化沟通力和全球表达力,更好担负起人才培养任务。
高校要践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与国外高校、国际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国际化,构建起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全球范围内招聘专业领域高级人才,同时选拔教师到海外学习培训,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与合作伙伴全球化,建立起教育国际合作通道。不断推进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学习借鉴国际组织的先进理念,形成国际协同培养的整体制度设计,构建学科国际化培养新生态,努力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加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协同培养。推动三方共谋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效,增进本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和可靠基础。通过顶层设计、管理创新、深化改革等措施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融为一体,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协同合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国家战略顺利推进和落实的关键在于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推动本土与周边国家深入互动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应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凝聚共识,为推动共建共享共赢的国际合作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作者系琼台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XYY015)、海南省教改项目(Hnjg2023-13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