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瑶
买茶叶,担心掉入以次充好、货不对板的陷阱?随着大叶茶“信用+监管+溯源”应用场景的推广,如今在五指山市,消费者只需拿起手机扫描茶叶包装上的“信用码”和“产地码”,茶叶产地信息、种植情况、检测认证等信息便一应俱全。
“信用+茶叶”,正是信用组团探索“小城市”信用建设突破路径的一次生动实践。
2022年11月,张杰、程津庆、高润恒、胡冰、高成富、宋宇翔等6人响应组织号召,从全国各地奔赴海南,扛起中组部选派来琼挂职干部信用组团的责任担当。两年来,他们与本地干部团结协作,厚植信用根基、深化信用治理、创新信用应用,推动海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让“诚信海南”品牌越擦越亮。
组团作战
持续筑牢信用“硬基础”
“组团式”挂职,关键是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对于信用体系建设这项系统工程而言,“组团作战”尤为重要:从数据归集到场景应用,从政府、企业到自然人、社会组织,“信用”二字牵涉面广、内容繁杂,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组团成员们将个人所长与海南所需紧密结合,分赴省政府办公厅、省营商环境建设厅、省委金融办、海南省大数据发展中心、省信访局等单位,在挂职单位发光发热。其中,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杰与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津庆,担任组团双组长。
散是满天星。他们充分利用各自专业背景,及不同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从不同切口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如挂职省委金融办的成员高润恒、高成富,深耕“信用+金融”工作;挂职海南省大数据发展中心的成员胡冰,助力建好“金椰分”平台。
聚是一团火。他们优化组团工作组织机制,将单组长制调整为双组长制,建立学习研讨和工作研究推进机制,不定期梳理信用建设新问题、新任务,积极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调研,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在信用组团的“组团作战”下,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四梁八柱”加快构建——
即通过全面推进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诚信组织四类主体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等两大核心机制,持续夯实信用数据、信用应用和法规制度三大支柱,依托全省信用一体化平台体系,最终实现“诚信海南”整体目标。
“这一简称为‘4231’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全省信用建设的目标方向、实现路径和具体抓手,解决了过去信用工作思路不明确、工作不聚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程津庆表示。
除了“立柱架梁”,信用组团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夯基垒台”。
两年来,组团配合省营商环境建设厅编制印发了《海南省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2023年版和2024年版,规定各单位报送的公共信用信息类别、字段标准、对接方式等,并对比研究找到我省数据归集的差距和问题所在,持续协助夯实“诚信海南”建设的信用数据基座。2023年,海南自贸港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信用数据7186万条,同比增长108%。
多点开花
不断丰富“信用+”场景
搭建信用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让信用真正发挥作用。
怎么用?信用+审批、信用+金融、信用+监管、信用+医疗……近两年来,海南各地各部门在信用组团的协助与配合下,采取“跟跑、并跑、领跑”的推进策略,“信用+”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跟跑’就是全面学习先进省份的经验,‘并跑’就是学习先进省份经验的同时,也要干出海南特色。”程津庆介绍,海南的信用工作起步较晚,但在部分领域也有机会形成“领跑”态势,如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在小切口立法方面进度较快。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省103个信用应用场景创建完成,“封关运作信用攻坚”配套场景加快构建,其中12个场景入选国家优秀案例。
扎根深处、干在实处,信用组团的挂职之树,结下的“硕果”不止于此——
推动海口市“红橙蓝”三色审批“信用盆景”扩展成全省推广的一片“信用森林”;
指导海口市成功创建全国信用示范区,实现全省“零”的突破;
推动跨省合作破局,目前我省已与杭州、厦门等6城市实现诚信积分互认;
推动海南在全国率先清单化推进信用监管工作,形成全省监管事项清单与信用修复新模式;
……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网不断织密,如今在海南,“诚信海南”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数据归集持续提升,信用监管扩面增效,各地各部门通过信用破解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难题的意识更加强烈、办法更加成熟,“信用红利”正持续惠及各类社会主体。
“不辱使命”——这是信用组团踏上海南时许下的诺言。
两年时光荏苒,回首过往,组团成员们满是不舍与期许。他们表示,将铭记这段宝贵的经历,继续在今后的工作中关心海南、支持海南,继续将信用理念运用于新的行业、新的领域,为诚信建设添砖加瓦,也期待着后来人在这片热土上持续深耕、继续有为。
(本报海口10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