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葩
《海南周刊》创刊至今已经十六年了!此刻,翻开《海南周刊文丛》之《海闻艺》一书,仿佛得见一份“报中报”十六载踏歌前行的岁月沉香。
2008年《海南周刊》创刊。作为一名作者和后来的编辑,我和《海南周刊》始终有一种割不断的手足联系。早在2002年,《海南日报》便为我量身定制了一档文化专栏《似水流年》,以此为开端,我开始海南历史人文的挖掘和写作。口述者丰富的记忆,配以私家珍藏的老照片,让我撰写的一系列关于海南历史文化的文章见报后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系列文章以《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等名称结集出版。
2011年初,我成为《海南周刊》主编。对于我来说,《似水流年》与《海南周刊》有着血脉联系,它们同样坚持原创立场,追求可读性和文化味,充满历史感怀和时代担当,只不过,《海南周刊》以16个版的规模呈现,容量更大,可以接纳更多作者,服务更多类型的读者。
此后,我的写作从南洋题材扩展到海南民间文化艺术。我在《海南周刊》上发表的文章主要关注海南文化艺术界涌现的人和事,对海南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文化艺术热点事件等,进行深入报道。一批又一批民间艺人经我们报道后进入公众视野,他们痴迷一生的技艺也被更多人看见。比如,对海南椰雕传承人吴名驹持续深入的报道,让他传承的手艺受到文化部门的关注,海南椰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名驹随后被评为海南椰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另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孔德也曾获得《海南周刊》的关注和持续报道。木雕大师黄黎祥、王明珍,黎族知名音乐人黄婷丹、符花金等,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总之,立足《海南周刊》这个平台,我和民间艺人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我在古崖州(三亚、乐东一带)地区长大,从小跟着长辈吟唱崖州民歌,对海南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发自肺腑的热爱。2015年担任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以来,我经常下乡采风,内容涉及民歌、舞蹈、琼剧、灰塑、剪纸、绘画等,发现尚未报道过的民间文艺题材和人物故事,就自己写稿或推荐给《海南周刊》团队。为了编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海南卷》和实施“海南民歌抢救工程”,每到周六周日,我经常会组织专家去基层调研,通过记音、记词、记谱、拍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海南民间文艺珍宝。
2020年我离开《海南周刊》,成为海南日报社首个名家工作室——海南日报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负责人,也是短视频栏目《口述海南·葩姐说》主讲人。尽管如此,我依然与《海南周刊》保持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创作《口述海南·葩姐说》民歌季、舞蹈季期间,我和小伙伴们前往广州采访了中国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陈翘、《久久不见久久见》作者谢文经先生的儿子谢明晶等人,通过报纸版面和短视频同步的形式,讲述海南知名舞蹈、民歌的创作故事。
时间之河滚滚向前,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我相信《海南周刊》将保持独特的文化品位,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