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 南国都市报 | 南海网 | 南岛晚报 | 证券导报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1年05月13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了,茅草房
到乡下进村入户,分析一个家庭的贫与富,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盯在这个家庭的住房上。一座瓦房,往往是农村青年谈婚论嫁的重要筹码。曾记得,在我童年的时代就住上了瓦房,虽家庭经济状况也很困难,但我父亲十分勤劳,自己下塘打泥砖、上山砍木料,日积月累组织建筑材料,终于把瓦房建了起来。当时我大伯一家住着一个低矮阴暗的茅草房,每隔两年就换一次房盖,割茅草、砍竹子、编草排,少不了全家人的帮忙。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时期,才住上了瓦房。   我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曾与茅草及茅草房有过不少的接触。高中毕业的那年,正遇上唐山大地震,作业区安排我们十几个年青人,组成突出队,三天内要完成提供区小学建防震房用的茅草任务。那时血气方刚,带着午饭上山连续作业,三天下来,我们在学校的操场上就堆起了三百多捆的茅草。队长分配林管任务时,我们感到最揪心的事是灭茅任务。茅草为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根茎蔓延能力强,尤以山区、沙土、粘土壤的地方生长迅速。当时还没有使用药物灭草技术,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先用镰刀割掉叶片部分,再用锄头挖去根部。开始没有经验,把挖出的根部丢在林段旁边,没想到一场大雨过后,这茅草密密麻麻地又长了起来,而且更加勃勃生机,可谓“春风吹又生”。后来我们把挖上来的茅草根集中起来,打掉存在根里的泥土,晒干后烧掉,使其不能再复活。   上世纪末,我由于岗位的变动到了省直部门工作。199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工程,拨出专项资金帮助少数民族同胞建造瓦房或混凝土结构的平顶房,我所在的部门被列为开展这项工作的成员单位。我们开展了调研工作,在五指山区、在尖峰岭脚下、在陨石坑边的黎村苗寨里,栋栋低矮的茅草房像倒放着的木船,坐落在群山的环抱之中,槟榔树下掩映着一座座古老民居的真实景象展现在眼帘。屋顶上未被压实的茅草在随风摇曳。在屋里透过篱笆墙也可看到屋外的情景。茅草盖顶,隔热效果好,夏天还算凉爽,冬天可就寒气逼人了。或许有人会联想到,想象中的茅草房会很景致,会想象到巴厘岛的风情茅草屋或世博会上的马拉维展馆的仿真茅草厅。真不一样,那可是不蔽风雨的原始茅草房,是贫困山区穷困人家的标志性建筑物。   全省茅草房改造工程每年以一万多户的速度在稳步推进。在茅草房改造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洒过汗水、流过泪水,经历了多少的艰辛和苦辣,也不知发生过多少感人的故事……省政府采取一手抓茅草房改造,一手抓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刨除穷根,并决定把2010年定为茅草房改造攻坚年。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驻琼部队、企业、华侨及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全省茅草房改造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共有16万户80万人告别茅草房。2010年年底我到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向阳村参加了该村的迁居仪式,鞭炮声接连不断,家家摆席迎客,户户贴对联,像过年一样的热闹。有一户人家写这样一副对联:“一砖一瓦情为重,一木一石义如山”。横批是“知恩报恩”。这副对联真实地表达了广大黎苗同胞对党和政府的感念之情。   茅草房,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它已经或者很快地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也会渐去渐远地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一些事物的消失,联系着另一些事物的新生,形成社会的进步。记下这篇短文,其意在让人们记住海南曾经发生的历史,以史看今,开拓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文 学
   第006版:评 论/文化新闻
   第007版:三亚新闻
   第008版:广 告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财经新闻
   第012版:世界新闻
   第013版:娱乐新闻
   第014版:广 告
   第015版:体育新闻
   第016版:IT·家电
一个纯粹的人
别了,茅草房
访豫笔记
海石花
万城之夜三题
韵荷 (国画) 苏贻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