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极大增加了物流成本,还造成民怨沸腾。因此,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对公路三乱不断进行治理,但治理17年之后,公路三乱仍然非常严重,全国每年的公路罚款可能高达4000亿元。(5月12日《新京报》)
公路罚款只是“罚款经济”的一个典型。罚款,我们耳熟能详;罚款经济,我们同样不陌生。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罚款”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一种“创收”的手段,所谓的“违规”也变成一种“资源”,诸多利益依赖于“罚款经济”之上。曾经,以“罚款”为由,制造出不少荒唐事———“罚款比赛”刚结束,“钓鱼执法”就开始;“钓鱼执法”刚消停,“养鱼执法”又上场……只要“罚款经济”存在,就会时时刺激执法者的“执罚”神经。
“罚款经济”与“执法经济”是一对“孪生兄弟”。“罚款”很多时候是“执法”之需,需“执法”又很多时候落脚于“罚款”之上。“执法经济”是诞生在执法权异化、私有化的土壤上,在经济利益的“浇灌”下成长,通常采取乱罚款、乱收费等途径来增加“营养”。《2005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显示,据推测,2005年全国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收费将达到12500亿元左右。不仅收费规模庞大,收费机构也越来越多,有的城市中执法收费和罚款的机构多达30多个,这些执法机构存在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罚款。
“罚款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马路杀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行驶在良好市场秩序的“星光大道”上,科学执法是保驾护航,泛滥“执罚”就是设置路障。“罚款经济”扰乱了市场秩序,充当起“马路杀手”。从经济学角度看,“罚款经济”是个“坏经济”,它让执法者“变坏”———执法者成为“钓鱼翁”;让执法“跑偏”———罚款是目的,执法是手段,典型的本末倒置。最可怕的是,它让经济“变坏”———就拿公路罚款为例,物流因收费与罚款而成“蜗牛”,“蜗牛”又“让物价飞”,物价又令民生痛,形成恶性循环。
“罚款经济”对市场经济构成极大危害。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关键在于消除安全隐患。早有人提出,用取消罚款权根治“罚款经济”。也有专家认为,要走出“执法经济”的误区,监督机制上的创新与执法者观念上的蜕变都同样不可或缺。只有让“执法”、“罚款”从经济中剥离出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执法的要义和罚款的目的。就目前来讲,执法与罚款是必要的,但“执法经济”与“罚款经济”早该寿终正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