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软实力的硬指标。位居世界经济发展前列的国家,电影产业的发展往往也位居前茅。提升软实力,离不开对电影人才的培养。”12月13日,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教育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侯光明发表了如是观点。
当天,国内外多位电影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电影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这一主题,就中外电影教育的差异、电影教育的发展模式、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的关系等话题交流讨论,对海南文化产业、电影教育的发展提出不少针对性及建设性的建议。
电影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电影市场是电影教育发展的土壤,电影教育又促进了电影市场繁荣,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的关系密不可分。”侯光明多年来专注于影视理论研究与创作,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发展历程,他将我国电影教育发展分成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国内仅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电影教育院校,属于“一花独秀”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多学科、综合性院校逐渐开展电影教育,开创了电影教育多模式发展的先河,在这个阶段,电影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国内电影票房提升显著。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国内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电影市场百花齐放,综合大学、艺术院校、专业院校等纷纷开展电影教育,有力推动电影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据他介绍,今年国内有400余所高等院校招收广义上的电影教育本科生,电影教育逐渐从专业教学发展为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在电影艺术与电影技术不断融合的趋势下,电影教育对电影产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随着电影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教育者开始关注电影工业的相关项目,包括3D动画、视觉效果等行业领先技术研发。他们还与索尼、皮克斯、微软等相关公司合作,以教育力量推动行业发展。”美国艺术大学副校长迪瓦卡尔·甘地说。
专业人才越来越抢手
在电影产业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饥渴。“在过去相对封闭的电影环境中,电影教育发展较为单一,教育方向主要集中在电影创作和电影科研领域。在当今微电影、网络电影等新业态产品爆炸性增长的时代,单一的电影教育模式不足以支撑整个电影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范志忠说。
那么,什么样的电影人才能符合当下电影产业发展需求?“工匠型,复合型,国际化。”侯光明认为,未来的电影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电影的普及型教育,一方面要提前储备综合素质高的电影行业人才,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大众的电影欣赏水平。
在泰国工商大学国际管理学院院长、亚太电影研究院院长顾皓看来,中国电影产业与电影教育间的紧密联系,与泰国有诸多相似之处。
“凭借独特的拍摄手法和题材,近年来,泰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而泰国电影得以加速发展,离不开电影教育的发展。”他介绍,目前泰国有10余所大学提供电影学士和硕士学位,还有近20家教育机构在开展电影课程,逐渐完善的电影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为泰国影视产业输送人才。
海南可深挖人文资源
得益于宜人的气候环境与自然风光,近年来,泰国深受好莱坞电影剧组青睐。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00部纪录片、广告片、电影故事片、电视片集及MV在泰国取景。电影,正逐渐成为泰国对外宣传的一张魅力“名片”。
“海南与泰国地缘相近、气候相似,具有成为高品质电影拍摄取景地的先天条件,不过在电影教育发展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间。”顾皓建议,要实现从电影取景地向电影出品地的转型,海南需要着力发展电影教育事业,包括建立电影文化相关院校、设立电影课程、与国内外优质电影教育资源对接等,推动电影教育与产业联合发展;同时,海南还可提供优惠政策以及人才配套服务,吸引更多高层次国际电影人才前来。
“中国电影要有中国文化的表达,要脚踏中国大地,才能诞生更多精品。海南要大力发展影视教育,培养优秀电影人才,深挖海南人文资源,将海南故事通过电影镜头传播到世界各地。”侯光明说。
(本报三亚1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