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需要良师,强教必先强师。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了解海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海师)教师教育情况,笔者对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玫进行了专访。
问题一:海南师范大学以培养教师为主业。建校7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多少名教师?
许玫:海南师范大学是海南省第一所公办师范高校,始终坚持以为海南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为己任,建有22个师范专业,其中14个师范类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起每年招收200名公费师范生。近五年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平均占比超60%。建校74年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20万余名师资和各类高级人才,培养了我省一半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和60%以上的中学校长。
问题二:为向社会输送优质的教师资源,学校主要采取哪些举措来培养海师学子?
许玫:学校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我们希望海师毕业生都能胸怀“国之大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5年来,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力争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及时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劳动教育、美育取得历史性突破。“三全育人”工作不断推进,着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通过顶岗支教、“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打造“身边的思政课”和“行走中的思政课”;发挥琼崖革命教育基地作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始终坚持扬师道、强教育的理念,传承“崇德尚学、求实创新”校训,弘扬“榕树精神”,把师德涵养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用“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等先进教师的事迹感染学生;每年举办大学生教师技能大赛,培养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通过这些举措,广大学子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问题三:海师如何开展教学改革、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许玫:自2016年起,海师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1.0+1.5+1.0+0.5”模块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生培养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构建“职前培养—入职指导—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突出师范生培养的连贯性;坚持“四年一贯、三习一训一考核”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未来教师专业能力训练计划。同时,我们推出系列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举措;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打造一批标志性教学成果,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评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和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问题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海师将如何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作用?
许玫:我们始终聚焦“教师教育”,将全力推动22个师范专业全部达到国家一流专业水平。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2.0计划,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习、研习、见习一体化实践。努力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推动实现全学段覆盖培养,解决乡村教师短缺问题。建设海南省教师培训中心,加强海南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培养;建设省级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基地,并逐步建成国家级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基地。实施“千名基础教育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万名基础教育教师轮训计划”,拓展数字教育服务领域,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智慧学习。充分发挥学科、平台和智库优势,深入研究和着力破解海南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基础教育集团化发展,做强做优附属园校,反哺教师教育实践创新,提升合作办学质量,打造基础教育合作办学的“海师品牌”。
问题五:海师在尊师重教、不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方面有哪些举措?
许玫:学校党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引育并举,笃行赋能。强师举措落地见效,惠师制度温暖人心。出台或完善《海南师范大学学术带头人招聘公告》《海南师范大学榕树学者计划实施办法》《海南师范大学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办法》等制度,一份份文件、一个个夯基固本的行动,学校尊师氛围日益浓厚,激发了教师砥砺奋进的动力。近五年引进了509名各类人才,涌现了张引、张睿、陈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躬耕教坛的优秀教师典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做强教师教育特色,紧扣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服务海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海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