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梦瑶
在华熙生物(海南)科技产业园,有这样一面“专利墙”:高约三米,长约五米,墙上百余张发明专利证明整齐罗列,几乎让人挪不开眼。
沿“专利墙”往里走,不过几步距离,便来到了按“工业4.0”标准打造的智能化车间。
这里拥有海南首条按照GMP级别搭建的细胞培养基生产线。就在10月底,被誉为生物医药领域“芯片”的一批细胞培养基刚刚投产下线,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摆脱细胞培养基过度依赖进口、解决供应链“卡脖子”问题迈出重要一步。
“专利墙”与“生产线”的无缝衔接,恰是华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熙海南)实现产研一体化的缩影。
怎么做到的?华熙海南总经理丁可说,这得益于内因和外因的双重驱动。
“一方面,企业自身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始终坚持以生物科技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质产品。”在他看来,另一方面,也多亏了园区、药监等部门的共同助力,才能实现从研发到投产的快速转化。
630天,这是华熙生物(海南)科技产业园从破土动工到建成开园所花费的时间。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我们嗅到市场机遇,当即决定布局海南。”丁可说,自项目筹备以来,海南各级政府为企业提供了政策、资源要素、税收、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惠和便利,“不仅拿地、拿证的速度快,还有园区的‘企业秘书’提供全程跟踪服务,这些因素吸引着我们进一步加快在琼投资。”
医疗器械、再生医学、国际业务,这是华熙生物在海南落下的三枚“棋子”。
“生物制药是海南自贸港的鼓励类产业,海南自贸港又地处中国与东盟市场的连接点,拥有贸易、资金与人员往来便利条件及加工增值免关税等多项优惠政策。”丁可认为,依托自贸港的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华熙生物可以在海南找到下一条增长曲线。
不仅是细胞培养基,如今在华熙生物(海南)科技产业园,多条生产线均实现投产。
“我们希望在近两年,海南公司年营收能实现翻一番的增长。”与此同时,丁可也期待着,华熙生物能充分发挥生物科技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海南自贸港的生物医药产业增添发展新动能。
(本报海口12月12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