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到人间一卷之

  ■ 戚舟

  春节吃春卷,寓意“从头吃到尾,欢喜迎新春”。顾名思义,春卷是把代表春天的食物卷到饼里,而后煎炸而成。这就意味着想要吃到春卷,要经过备馅、做饼和油炸三步。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古代,人们是如何一步步做出春卷的呢?

  春卷的雏形是五辛盘,最早出现在西晋,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元日造五辛盘”,“辛”有“迎新”和“辛辣”的意思,人们吃一些能刺激脏气的食物迎新年,有春气蓬发之寓意。此时蔬菜种类已有很多,人们一般选择小葱、新蒜、韭菜、油菜和香菜五种绿叶菜来摆盘。这道菜算是饭前的小凉菜,因辛辣刺鼻算不上好吃,所以人们对菜品进行了改进,如大诗人苏东坡很中意蓼芽,写过许多夸赞野蓼芽菜美味的诗句,如“青蒿黄韭簇春盘”“喜见春盘得蓼芽”等,别的菜先不说,他见了这蓼芽就喜不胜收。

  到了唐代,“五辛盘”彻底演变为“春盘”,这时的春菜被称为“春生菜”或“生菜”,种类更多,想吃什么菜就放什么菜。再往后,元人把“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榄仁”(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等干果、荤菜全都混在一起;而清人发明出咸甜两种口味的春卷,咸者加“熟咸肉、肥条”,甜者加洋糖、蜂蜜,这大概是南北方“咸甜之争”的开端吧。

  春卷从西晋和唐代的“盘”,发展到宋代的“饼”,到了清代才出现和今天造型一致的“卷”。

  其实在晋代,人们已能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面饼,如汤饼、白饼、蒸饼、烧饼等十几种,但这些面饼都比较厚,所以没法用来卷春菜。当时能做出的最薄的饼叫“髓饼”,但也有“四五分”(《齐民要术》),换算成现在的厚度是1.5厘米,还是比较厚的。

  唐代出现“春饼”,但意思和今天的饼不一样。《四时宝镜》说它是“菜盘”,所以唐人的“春饼”只是“春盘”的一种。查阅史料可知,唐人酷爱吃汤饼,做法和今天西安美食面片汤差不多,所以这“春饼”大概率是面片。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春饼”摆盘极为精巧,可见能卷起来的饼仍未出现。

  到了清代,真正的春饼皮终于被制作出来,具体做法见爱新觉罗·浩的《食在宫廷》:“将和好的面团分成二十个剂儿,案板上撒上面粉,逐个将每个面剂儿按扁,刷上油,两两相合,即成十个新胚,再用面杖将每个饼坯擀成直径为四厘米的饼。”接着,“铛上淋少许油,用小火将铛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将两面烙熟后,即可出铛”。此饼在江浙一带极为流行,袁枚说南京人做得最好:“薄如蝉翼,大若茶盆,柔润绝伦。”

  薄如蝉翼的春饼皮做出来后,清人开始大展身手。童岳荐在《调鼎集》中介绍了三种做法:第一种是完整的饼皮里面裹上荤蔬馅料,直接油炸供客,寓意是“一年有头有尾”;后两种做法类似,都是卷好春饼后切段油炸,只不过一种偏咸口,一种偏甜口,这和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有关。

  其实在不同省市,春卷的来历和做法也不一样。如闽南春卷,是福建人为纪念郑成功而做,主要材料是海蛎;莆田春卷,是一位母亲为参加科考的儿子而做,以麦饼为皮、青菜为馅料,做法朴素又饱含母爱;海南春卷叫“脆皮高粱卷”,是用高粱饼卷着椰丝炸成的食物,属于琼海风味。

  无论哪种特色春卷,对现代人来说,吃春卷只需要点个外卖,或者买来半成品油炸一下,但古人从“五辛盘”到“春盘”,从“春饼”到“春卷”,可是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漫长发展。

  “春到人间一卷之”,春卷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华夏美食文化的漫漫传承。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4版:两会前奏
   第005版:“营”在自贸港 “画”说新海南——优化营商环境专刊
   第006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7版:观点
   第008版:专题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世界新闻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循遗风 励今人
春到人间一卷之
“明文第一”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