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鹏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制定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供有关高等学校在增设新医科专业中参考。
这5个专业分别是: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新专业的设置意味着什么,将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哪些改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多位专家认为,5个专业的增设均是为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其共性特征突出体现为“交叉融合”。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乐江介绍,“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巨大,产业迭代升级迅速。在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个性化的今天,社会急需培养更多复合型医学人才。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生物医药数据科学属于国家急需的战略新兴专业,目前专业人才紧缺;随着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患者规模不断扩大,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新增专业紧贴行业产业发展脉搏,科学研判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很有前瞻性。”
从课程设置上看,5个新设专业均属于“交叉融合”: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属于医工交叉,生物医药数据科学属于医理信交叉,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属于医理文交叉。“新增专业充分体现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职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乐江表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医学专业经历了一系列调整。截至2022年,新一轮医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完成,最初下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学6个一级学科,而后依次增设了口腔医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5个一级学科。
“此次引导性专业的设置,拓展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空间,是学科专业目录管理的重大创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世奎介绍。(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