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心怡
“同学们,今天我教大家吟诵《回乡偶书》,我吟一句,大家跟着吟一句……”近日,在儋州市丹阳学校高一(4)班的讲台上,儋州话文读音吟诵传承人朱荣带领学生们用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古诗。
近期,我省发布《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确定21项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在本批名录中,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为丹阳学校的国学课老师,朱荣很早就将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带到校园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儋州话文读音就是儋州学校教学时使用的语言,读书人都能掌握其吟诵技巧。现在,儋州话文读音大多只用来称呼人名、药名、地名和吟读对联等,濒临失传。我认为自己有义务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朱荣说。
在丹阳学校任教17年来,朱荣一直坚持向学生们推广儋州话文读音吟诵,“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一代承前启后,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应该多走进校园”。
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历史悠久,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受,朱荣在吟诵方式上还进行了适度改良和创新。
和儋州话文读音吟诵相比,儋州调声更广为人知。节奏明快、感情热烈的儋州民歌,被称为“南国艺苑奇葩”,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啊见凤啊说声,嘱姑九啊点半……”日前,在儋州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儋州二中)的校内课后服务活动中,30余名中学生跟着音乐教师林燕一起学习儋州调声《嘱姑九点半》。他们分成男女两队、一字排开,面带笑容地学习这首著名的儋州民歌。
儋州二中把儋州调声作为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项目,并将其列为校本课程。“我们将儋州调声融入日常音乐课堂,很多学生现在能完整演唱多首儋州调声。”林燕说。
秉承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该校教师简祖代、赵腾创编的群舞《东坡传学》《木屐咯咯响》等,融入了儋州调声音乐与舞蹈元素,凸显儋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此外,儋州二中还通过“师生走出去,专家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儋州调声歌手牛玉乾到校表演并为学生授课。
无独有偶,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小学近年来也将儋州调声带进校园。该校教师吴新霞自编《欢迎您到儋州来》《七菜园最美丽》等儋州调声,将调声文化与学校特色田园课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除了多所儋州中小学外,儋州市文化馆也在积极推动儋州调声进校园。该馆近年来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儋州调声传承人及调声队到中小学开展展演活动。2021年,儋州市文化馆和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理编写《儋州调声校园读本》,在儋州二中进行试点推广。
“我们希望通过校园平台,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保护和传承儋州非遗文化的种子。”儋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该馆正积极推动儋州话文读音吟诵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这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名词解释
儋州话文读音吟诵
要想了解儋州话文读音吟诵,首先要从“文白异读”说起。“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现象,指的是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文白两种读音。其中,文读音多用于读书或书面语,俗称读书音;反之,白话音用于日常交流,又称说话音。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方言,儋州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已故著名语言学家丁邦新在著作《儋州村话》中指出,儋州话最大的特点,正是文读音和白读音在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都各有不同,具有文白两套相对完整的音系。在儋州话中,几乎每一个字都有文白两个读音,这在全国的方言里是很少见的。
(吴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