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晓惠
这个春天,一股明媚绵柔的风从金陵吹到了椰城。
3月16日至19日,海南省演艺集团“自贸港 艺非凡——2024年中外舞台艺术精品海南展演”重点引进大剧——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海口连演四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巡演超过160场。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精致的审美表达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这部舞剧不仅摘得荷花奖,也搅动了中国演艺市场,每到一处,开票“秒罄”、一票难求,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舞剧《红楼梦》巨大的吸引力从何而来?为何看剧也能成为观众的一场“朝圣之旅”?这部剧诞生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重现“红楼梦中人”
3月16日至19日,舞剧《红楼梦》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上演,近5000名观众沉醉于红楼一梦。
开场前,观众们提前一两个小时就在场外等候;演出中,十二金钗翩跹起舞,观众的眼睛忙得看不过来;落幕后,潮水般的欢呼与掌声经久不息……瑰丽的“入梦之旅”,道不尽红楼一梦,写不完人世情愁。
小说《红楼梦》全书共120回,而舞剧《红楼梦》通过有侧重的取舍,将庞大的故事改编成12个篇章。在2个小时的表演时长里,从“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到“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前后各六场,上下两个版块,更加简洁地表现了《红楼梦》的主线故事,在结构布局上格外用心。
古往今来,“红楼梦”作为一个常青IP,有过无数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曹雪芹在原著中华丽的辞藻篇章经常被作为演绎的侧重点,众多创作者用戏剧、歌剧、话剧等“看得见文字”的方式讲述大观园里的故事。而这一次的“出圈”之作为什么选择没有台词的舞剧?
“《红楼梦》是一部太伟大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很难准确把握住具象化的台词、文字,而且已经有这么多优秀的红楼梦艺术作品,我们希望用另一种方式呈现。”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说,在与两位导演商议后,大家一拍即合,一致认为舞剧这种形神兼备的形式更适合江苏大剧院版的《红楼梦》。
舞剧不比话剧,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剧中的舞蹈编排、舞美设计,甚至服装样式在表现主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观剧过程中,如果你坐得离舞台近些,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十二金钗的服装设计保留了部分明代古制,又加以创新。她们身上的云肩与刺绣,有着不同寓意的花卉,与十二钗的命运相互映照。
“我们以植物花卉作为性格特点结合人物命运,以明末时期流行服饰的特点结合现代极简审美为基准,希望将‘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概念贯穿全剧,更好地体现美人如花摇曳、身姿轻盈、如风似柳的审美。”该剧服装设计李昆说。
在舞美表现上,整部剧在漆黑的舞台背景中更有纵深感,幕布的伸缩、投影的运用、大幅纱幔的缥缈,在视觉上既有古调也有新意,既轻盈柔美也具有力量感,杂糅着一种明媚又衰败,哀伤却不颓废的舞台情绪。
舞剧的情感神韵离不开舞蹈语言的表达。在“省亲”一章,元妃立于舞台中间,随行人员置于两侧,每个人的身前都穿着一件巨大的官袍,在一段群舞后,元妃褪下宽大的长衣,向贾母行礼。在“着衣”“褪衣”中,烘托出封建社会的循规蹈矩与顽固不化。
一章章、一幕幕,皆蕴含着无尽的巧思,表现了一场欢喜盛大的幻境,也演绎了一场结局苍凉的梦魇。
碰撞出“红楼新火”
舞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成员多数是“90后”,他们以年轻一代的目光重新诠释了这一宏大深厚的名著。纵观全剧,没有大刀阔斧地修改,更多的是融入当代视角来讲述经典,让“红楼旧梦”与现代意趣相结合,碰撞出“红楼新火”。
“这部剧从创作之初,我们就希望用年轻人的方式来表达这部名著,年轻化的表达必然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廖屹介绍,该剧两位导演黎星、李超,以及编剧、演员大部分都是“90后”。
在这部舞剧的12个篇章中,廖屹偏爱“团圆”“花葬”多一分。他认为,这部分的结尾更像是青年艺术家对于《红楼梦》的“续写”,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和创意,给人的震撼感更深刻。
厚厚一层白花铺满了整个舞台,白花之上是十二张高背木椅,每张椅子上站着身着不同颜色长裙的十二金钗……在“花葬”一章的舞台上,创作者加入了现代舞蹈元素,十二金钗在古典舞的框架之中跳出更为大胆的姿态:她们抛花、甩发,用挣扎的舞蹈语言,表达生命的锤炼、挣扎、撕裂与悼亡,将观众的观演体验推向巅峰。而挣扎过后,一切又迎来了不可阻挡的消亡,正如曹雪芹写进四个贾府小姐名字里的暗示:诸般看客,“原应叹息”。
在网络上,观众对“花葬”这部分前卫的表达并不是都买账,甚至有两面极端的评价。对于这样的反馈,该剧导演之一的李超说,“花葬”这部分是有点挑战观众在传统作品中的观演习惯的,也在挑战观众对《红楼梦》的想象。
“但作为年轻的创作者,我们站在剧场创作这个空间上,不是为了单一地去完成文学著作、完成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有担当在创作上往前走一步。”李超说,创作者不需要给自己穿上“完美人设”的外衣,可能几十年以后,这版《红楼梦》留给观众的反而是“花葬”,而不是前面的篇章。
在十二章的回目结构中,另一个与“花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回目是“团圆”,它们都是《红楼梦》原书故事内容之外的部分。
“团圆”一章,采用了三重空间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贾宝玉与十二金钗的一次假想的相聚。舞台后方是宝钗一人站立,舞台中央是其余金陵十二钗众女子,贾宝玉则站在舞台前区,灯光由前向后渐弱,使得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虚与实的对比,反衬出解脱和欢乐,以及痛楚和遗憾。
“在舞台上‘续写’红楼梦,是一种艺术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在《红楼梦》里大家都认为贾宝玉出家了故事就结束了,而在舞剧里,我们认为贾宝玉就算出家后,他可能有一天也会想起姐妹们,所以我们把它呈现出来。”廖屹说,“续写”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看了舞剧《红楼梦》以后,打开了思路,再回过头读传统的文学经典,搭建舞剧与观众、艺术与小说的另一种交流桥梁。
原创是核心竞争力
舞剧《红楼梦》在专业口碑与商业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既是对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其背后的出品方——江苏大剧院创作能力的肯定。
成立不到7年,江苏大剧院已经推出了多部像舞剧《红楼梦》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剧目,如歌剧《拉贝日记》入选国际歌剧大奖提名奖,话剧《朝天宫下》获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话剧《红高粱家族》获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立项资助……一部部“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原创佳作,极大地提升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海南能从江苏大剧院的运营模式中,学习哪些经验?
“原创剧目是江苏大剧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廖屹说,原创作品成功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更唤起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关注。
在廖屹看来,海南同样拥有许多可以创作的题材和故事,包括冯白驹、红色娘子军、琼崖纵队等等,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可以再挖掘、再书写的。眼下,自贸港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题材,江苏大剧院也期待和海南共同挖掘,通过艺术的形式讲好海南故事。
如今,随着演艺市场的全面回暖,江苏大剧院成为艺术爱好者的必打卡点,活跃的艺术氛围让这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艺示范社区。
“运营剧院就像开一间百年老店,原创剧目就是经营的重要法宝。”廖屹说,相比于运营一个空间,创作剧目是一条更难走的路,但也是更长远的路。
对于舞剧《红楼梦》获得的成功,廖屹也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清醒态度,“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剧院,每做一部剧都是从零开始的,不是说《红楼梦》成功了,后边我们做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是精品,但我相信所有的创作积累最后都不会白费。”
一方舞台,让历史的笔墨在今日延续。曲终,人未必会散,廖屹说,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红楼之梦”,也定会有越来越多像舞剧《红楼梦》这样的艺术作品带观众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之梦。
观剧“朋友圈”
一幕大戏,万千气象,舞蹈跳得如何先不说,舞美真是绝了。
非常强调色彩,风格强烈,像看电影,十二金钗+宝玉红,十三种颜色强化了人物角色。《游园》一幕开场,十二个色彩在光影反射下幻化出重重彩影,翩然飞舞,美轮美奂。
最后,感谢演艺集团,希望以后多多引进这样的精品好剧。
——网友“遥海原”
入府,宝黛四目相对那一刹那的宿命感;省亲,元春灵魂禁锢而又不能挣脱的无力感;元宵,大厦之将倾的压迫感;花葬,十二金钗受制于命运桎梏却又不甘和挣扎的割裂感……无不让我内心震颤,久久不能抽离,仿佛我也是《红楼梦》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网友“光风霁月”
舞蹈演绎的名著同样拥有像文字一般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12幕里再现了许多原著的名场面,但最后以展现女性意识觉醒的现代舞做结尾,真的是最最精彩的落幕!
——网友“凉拌菜”
蔡佳倩 辑
本文图片均由江苏大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