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宁玥
“今天停止搬砖。”2020年6月,王章宽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传了一张工位照,并配上这句话。随后,他告别工作、生活十余年的广东,回到家乡——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一座位于热带雨林腹地的小山村。
转眼快4年了,在务农之余,循着木作兴趣,王章宽摸索出一条拍摄乡村木工日常的互联网创业之路。一朵花、一只狗、一块野外偶然拾得的木材,他的生活碎片借由短视频,闯入都市青年的白日梦;面包盘、水果篮、实木家具,他们纷纷订购王章宽的产品,装点温馨的家。
榫卯结构,是王章宽成为木匠的第一课。坚硬的木材,在凹凸嵌合中,构建柔性连接,使结构具备韧性,能千年不倒。“这是古人的智慧,也给予我灵感。”在他的眼里,乡村与都市并非界限分明,二者借由木工这一情感纽带,以现代、新潮的方式,获得一种对话的可能。
在山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为什么回来?他回答:“这里有生活。”
想看一朵月季悄然绽放,想听一次雨点拍打屋檐,向往山野的天性,驱使他回到大山的怀抱。
在广东,王章宽当过印刷工,做过网店操盘手,还进入一家灯具大厂,从事市场数据分析工作。多年与市场接轨的经验,给予王章宽敏锐的嗅觉:如今短视频当道,以乡村为主题的内容受到青睐,琼中当地涌现不少乡土“网红”,自己能否加入这条赛道?
很快,他掏出积攒的10万元,将自家闲置的羊舍改造成一间原木风的木匠工作室。二十平方米左右的长条形房间,涂上奶油色墙漆,铺上木地板,钉上玻璃窗,摆放打磨抛光、切割造型等各式用途的机器……
他将镜头对准日常。有时种花、散步、采果,他的第一条视频,记录自己制作百香果雪碧,一发出便受到网友关注。生活中更多的时间,他选择待在工作室,这里有他最喜欢的天然木材香,以及光穿过细碎的橡胶叶,打到手背上的温度。“在网上刷到一位美籍华人给女儿做小书桌的视频,接触木工技艺,渐渐着迷了。”他自学木工,将一块块粗砺的木板放在机器上反复推拉打磨,直到表面显现光滑的纹路——整个过程被记录在他的第二条视频中,有网友深受感动,称他为“乡村艺术家”。
“这是我的第一个成品作品——roubo木工桌,花了好几个月。”王章宽展示他的工作台,一张用料扎实的木工桌,上面摆满各式工具。接着,他在这里制作砧板、纸巾盒、面包盘、果篮等物件;随手捡到一段酸豆木,也拿回家制成木盘、木碗,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
做产品,构建一种都市日常
醉心于工艺的人,大多是感性的。不过,王章宽受到工业设计影响,始终对创作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他希望“把功能、审美、工艺融为一体,打造融于都市青年日常生活的用品”。这些扛起生活重担的年轻人,是他的主要受众。
因此,尽管对每件作品都精益求精,但他定的价不高。一个小小的长方体纸巾盒,完成两个面、一条棱的切割拼合就要半小时;一块棋盘格砧板,需要将黑胡桃木和榉木切成几十个小方块,一点点黏合,得耗费三四天。而它们的定价不过百余元,相较同类产品的网络定价,也相当实惠。
有好友劝他,做木工这么辛苦,为何不走高端路线,做雕花刻纹的精品家具。他说,比起少部分人用得起的稀缺货,他更希望贩卖大众消费得起的“小确幸”,疏解都市生活的压力。
他的家中摆放着一个试验品——一张用当地黎族人保存多年的母生树木材制成“悬浮桌”。设计时,王章宽致敬包豪斯风格,别出心裁地在桌面与桌腿之间嵌入一节隐藏式支柱,因此远远望去,仿佛桌面悬浮在半空中。“今年春节,我们拿它摆放祭祀用品,替代人们常用的八仙桌,大家都觉得新鲜、有趣。”这便是他所期望的,通过简约、实用又不失设计感的物件,将生活的美好,传递到千家万户。
如今,他的作品,也正如他所期待的,进入都市人的视野。春节期间,他的作品入驻G9811海南中线高速公路琼中服务区(红毛镇)展厅,受到游客青睐;他在当地的创意市集摆摊,一天卖出1000多元的小木器。
不过,王章宽还有许多未完成的课题。如何将乡村建筑与木工作品结合?如何做好短视频,让更多人走进自己的家乡?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当地的黎苗文化?……他的工作台上,摆放着黎族大力神等图腾的资料和一沓设计图纸,标注着细节、要点和尺寸数据。“从小事着手,一点点积累。”他说,木匠是一门一辈子的事业,他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