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自2023年12月通车以来,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成了众多中外游客解锁海岛人文历史的新途径。沿着旅游公路一路寻古,沿线可以一览骑楼建筑群,了解海南百余年风雨的沧桑与变迁;也可以深入古城、书院、学宫,探寻海南千百年来的人文兴衰;抑或前往庙宇,感受独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聆听岁月深处发出的镌刻着海南声息的历史回声。
老街记忆
在环岛旅游公路海口段,有一条充满南洋风情的历史街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保留了大量文化遗迹,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这是海口的骑楼老街。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叶,许多在南洋经商的琼籍华侨返回家乡,在海口兴建骑楼。走在这条街上,仿佛可以穿越时光,感受百年前的繁荣与辉煌。
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高二至四层,相互连接,展现出海滨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往细微处看,骑楼的窗楣、腰线、阳台、雕饰,以及墙体上的彩塑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敞廊等,既充满了南洋风情,又融入了海南当地的人文特色。
离开海口,继续沿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驱车向南走,来到文昌铺前镇。站在铺前胜利街前,向前望去,南洋风情的古老建筑楼群围成一条路,一条通向历史过往的路,在路的尽头,仿佛有阿妈送别孩子的背影,有阿哥在南洋风浪中拼搏的身影,有侨民荣归故里的笑脸。
铺前的骑楼造型秀丽,中西合璧的立面装饰各有不同,这是特定时代的烙印。如今,走进这重新装饰过后的骑楼,可见五花八门的市井小店,小店内是老街专属的烟火气,微辣而酸甜的糟粕醋,黏着红糖椰丝的薏粑糕,南瓜汁包的糯米饼,以及椰子叶裹着的花生椰蓉卷,让美食爱好者在这里流连忘返。当然,如果想领略海的味道,沿着骑楼走到码头,那里的马鲛鱼是最合适的选择。
“巷尾老爷爷卖过的热汤面,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车里放着歌手李荣浩的歌曲《老街》,沿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继续向南而行,驶入陵水黎族自治县。
陵水县城也有老街,在县城解放路、中山路、和平西路一带,这里的老街市,有骑廊建筑,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依旧劳碌、奔波,有些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热汤面,换成了热气腾腾的海南粉汤。
陵水老街还有不少老建筑,沿着中山路走,你能在人声鼎沸的街市中找到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和顺德会馆。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如今已是陵水博物馆,外面看白墙青瓦、古朴素雅,里面是一件件的古旧文物,让人思绪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顺德会馆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由当时旅居陵水的广东顺德籍商贾捐资创建,其后多次重修,是陵水现存年代最久的古建筑。
文化印记
若在旅行沿途听历史的回声与低吟,当绕不过崖州古城。
这座高大而坚固的古城墙就静静矗立在环岛旅游公路旁,要了解崖州古城历史和文化,需下车慢行。崖州古城出入有“三通,”然而现在只能看到“文明门”,岁月的冲刷让城墙颜色深浅不一,却为其增添了几分底蕴。
沿文明门而入,经过少司徒牌坊后,就来到崖城学宫的入口处。学宫是崖州古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坐北朝南,宫殿式建筑对称组合。沿孔庙“圣殿”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直线排列的主体建筑,依次为文明门、尊经阁、少司徒牌坊、万仞宫墙、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崇圣祠(后殿)。
仅谈建筑不足以体现出崖州古城的特殊地位,近两千年来,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人文璀璨,留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崖州民歌传唱不衰、黎族打柴舞仍在寻常百姓家上演,更不必说众多文人墨客以其自身魅力振文教,绵延不绝的文化活水,濡养了历代崖州学子,激励一代代崖州后生奋发图强、不甘人后。
与海南有交集的众多文人墨客中,苏东坡是其中璀璨的存在。寻古之旅里,不妨沿着环岛旅游公路,一路北上,驱车前往位于儋州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回望远去的岁月,寻觅大师的足迹。
东坡书院山门简朴,而院内却别有洞天,新亭耸翠,古木幽茂。苏东坡讲学雕像安放在载酒堂中央,一侧的《坡仙笠屐图》上,栩栩雕刻出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农家竹笠木屐而归,与妇女儿童嬉戏的情景。
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园,东园有钦帅堂,陈列名家字画;西园陈列内容丰富,再现苏东坡居儋的功绩。经文化洗礼的游客们,在离去前总要在陈列馆前的东坡笠屐铜像前留影,其旖旎的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得古今中外文人骚客挥毫赞美。
苏东坡把文明的种子撒在琼岛大地上,让它开出灿烂的花。在他之后,海南各地兴办大大小小各类书院,位于东方的感恩学宫正是其中一座。
感恩学宫位于东方市感城镇感城村东南侧的感城粮所内,其前后为街道,左为民居,右为感恩县衙,是古代感恩的最高学府,原叫“儒学”,后与孔子庙合在一起,故称“学宫”。
虽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学宫的建筑几乎全部摧毁,仅遗存一座大成殿,但其是千年古镇兴衰的见证者,记载着这个千年古镇的沧桑巨变。
民俗载体
“方壶蓬莱此到宫,峻灵独立秀且雄。”苏东坡被贬海南期间,写下著名的《峻灵王庙碑》,也让昌江的峻灵王庙就此成为海南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
驾车穿过悠长的村道,越接近庙宇,就越是热闹。附近的村民及专程赶来的游客在此祈盼平安和美好生活。
据传,昌化大岭南坡有一巨石,形似人立状,顶端盖一薄石如冠,村民称之为神山爷爷。据《昌化县志》记载:“南汉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封峻灵王下建峻灵祠”“凡旱涝灾难疾病,往祷辄应”,这也许正是峻灵王庙香火不断的原因之一。
海南岛四面环海,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催生了众多的伏波将军庙和妈祖庙。
在海南儋州,至今保留着千年不枯的白马井,流传着白马井与伏波将军的故事。
一堵圆形的院墙上插着彩色番旗,门上对联“堪笑云台书大将;何如白马涌甘泉。”入内是一口方形古井和一匹白马雕塑,这便是白马井了。
相传,汉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部属在浪泊山上与叛军作战,乘胜追击时兵马口渴难耐。危难之际,伏波将军的大白马腾空而去,用前蹄踹出一棵没膝高的龙须草,顿时清泉喷溢,官兵痛饮清泉,解除饥渴之虑。
后人就在此地挖井,为纪念这位汉代大英雄设伏波井、建伏波庙。
开车经过万泉河,到入海处,有一妈祖庙。这座庙就是琼海妈祖庙,据介绍已有千年的历史。从正门进入,即为妈祖殿。一入殿门,迎面即是妈祖坐像,头戴天子冕冠,身披黄色披风,手执降龙令箭,面容慈善端庄,目视前方。
在古代,渔民经年累月在变幻莫测的大海航行捕捞,对大自然缺乏抵挡能力,出海前总习惯到庙里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如今,不少渔民也洗脚上岸,但这一习惯却依旧延续,成了他们普通劳作生活里的一种仪式,在这种仪式里,他们完成了对日常生活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