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现“丙寅年造”纪年款瓷碗、应用多种技术和装备……
深海考古亮点多
这是为深海考古进行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布放(资料照片)。

  ■ 本报记者 刘晓惠

  时隔500多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水下遗物重见天日。历时一年的考古调查,揭开了沉睡数百年的海底遗珍的神秘面纱,也开启了我国深海考古一段崭新的篇章。

  6月13日,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出水文物脱盐室,海南日报记者见到了一部分出水文物,包括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等瓷器,它们正存放在去离子水中进行脱盐处理。

  灯光下,出水文物的颜值令人惊艳。蓝釉扁壶、绿釉扁壶、紫釉玉壶春瓶,颜色浓郁而鲜艳;青花人物罐、青花麒麟、红绿彩碗,花纹层次清晰,甚至还能看出釉面上的人物神情……

  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在第三阶段的考古调查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在一件红绿彩碗上发现了“丙寅年造”的纪年款。根据推算,丙寅年是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这证实了之前考古调查队对于一号沉船属于明代正德时期的判断。

  “当时发现了瓷器上的‘丙寅年造’纪年款,我们船上所有人都很兴奋!”宋建忠说。这是明确沉船货物年代的极为重要的依据,反映了在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以中国为中心的南海贸易航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环,在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片漆黑的深海底,要想进行考古工作,首先要看到遗址的全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传绪说,当时考古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精度的测绘。

  “现在这张一号沉船的摄影测绘图,就是由上万张图片拼接而成。”陈传绪说,由于海底漆黑,即便打开潜水器的全部灯光,也只能照射到10米左右,一张照片往往只能拍摄5至6米的范围,这就需要潜水器在海底沿着规划的路线行进,一点一点地进行测绘。

  然而,在海底复杂的环境下,要让潜水器按规划走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这个过程中,“黑科技”的应用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如长基线定位系统提高了定位导航和位置标注的精度;使用潜载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对沉船遗址进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了抽泥、吹泥作业……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发现,反映了中国深海技术和水下考古的完美结合。”宋建忠说,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深海考古工作打开了我国水下考古的深蓝之门。

  (本报海口6月13日讯)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取经京津冀——关注海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京津冀考察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儋洋新篇章
   第007版:新海垦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世界新闻
   第011版:文化周刊
   第012版:文化周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广告
   第016版:广告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已提取文物928件套
琼粤桂三地首次召开反走私检察联席会议
深海考古亮点多
我省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行动
海南发布第二批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典型案例
海南建立耕地电子身份证机制
6项目入围我省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等技术示范应用项目
重大项目平均审批不超过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