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江 胡楠 袁雅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和利用当地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生产关系,激发生产活力,提升生产效率,形成适应地方特色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模式。海南自贸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应按照这一部署要求,健全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
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来制定和实施发展策略。不同地区应发挥自身优势,避免一刀切的发展模式。
海南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政策环境,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海南地处热带北缘,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为热带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同时,海南的海洋资源同样丰富,广袤的海域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深海科技、海洋渔业、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海南靠近赤道,地理纬度低,航天发射成本低,安全性好,适合发展航天产业尤其是商业航天产业。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在发展海上风电等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海南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旅游业作为海南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则在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依托海南独特的热带气候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正向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诸多发展成果为海南自贸港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海南已初步构建以“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主框架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这些政策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市场准入的便利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这些利好政策的加持,为海南自贸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所以,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坚实而广泛。丰富的资源禀赋、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的政策优势,共同构成了海南自贸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
海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充分发挥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优势,以及自贸港的政策和开放红利优势,确定了“五个图强”来打造海南新质生产力。这就需要聚焦“五个图强”,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一是“向种图强”。海南将发挥热带农作物的优势,加快“南繁硅谷”建设,推动育种和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助力国家种业振兴。充分利用热带气候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培育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是“向海图强”。利用广阔的海洋资源,发展深海科技和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智能装备制造和深远海养殖,提升海洋经济实力。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拓展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链价值。
三是“向天图强”。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加速建设,将推动“航天+”产业项目落地,打造综合性航天产业基地。海南将充分发挥航天产业的优势,推动航天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发航天旅游新产品,提升航天旅游竞争力。
四是“向绿图强”。海南致力于打造“清洁能源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五是“向数图强”。利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海南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升级,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推动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具体措施
为实现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从多个维度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提升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保护体系,为育种提供丰富基因资源。支持种业、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科研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研发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绿色能源关键技术,提升利用效率。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制定和完善绿色能源政策体系,为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保障。
二是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优化产业链结构,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强种业与农业、生物制造业等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价值。推动海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开发高端化、智能化产品。促进海洋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提升文旅竞争力。推动航天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此外,加强区域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海南自贸港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社会氛围,留住和用好人才。
四是强化政策扶持机制,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关键领域发展。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加强资源管理和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制定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保障。
五是深化国际合作机制,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海南自贸港的国际影响力。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吸纳国际先进技术与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交流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升产业人才国际视野和水平。
六是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为海南自贸港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构建深海与航天安全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航天发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可靠。
七是健全绿色能源发展和绿色产业培育机制,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发展绿色制造业,培育绿色服务业,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完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八是健全数据安全与治理机制,保障数据安全,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安全的管理水平。完善数据治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等环节。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作者陈江系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海南省生态文明与陆海统筹发展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胡楠、袁雅娜单位为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系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23RC478,722QN3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