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宗平 黎鹏 通讯员 张文
前不久,我省“南海系列育才项目”完成对第一批625名培养对象的期满考核,合格率为99%。
点亮人才,既要重视“天边”,也要重视“身边”。2019年,海南出台实施南海育才项目(原“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定期开展“南海创新人才”“南海创业人才”“南海工匠”“南海乡土人才”评选。
六年来,海南创新评价手段,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精准评价激励各类人才,评选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绩和贡献,向基层一线倾斜,引导更多本地人才积极投身到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去。
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发展局)汇总数据显示,该项目已评选三批次,培养对象超过1000人,发掘出一批全省人才培养的领头雁、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智囊团。
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李晓明:
海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全天候、全天时雷达遥感卫星
金黄的长方体,呈43度的倾斜角,两侧各撑起3片褐色太阳能帆板,远看仿佛一只张开翅膀的雄鹰——这是“海哨一号”的模型。这颗卫星由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与相关单位联合研制,于12月4日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让“南海创新人才”、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海南空天信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晓明欣慰的是,这颗卫星仅历时10个月便完成了设计、研制和发射,入轨后表现颇佳:作为国际上第一颗超低轨SAR卫星成功成像,雷达首次成像为1米条带模式,图像纹理清晰,层次分明,目视效果良好。
SAR是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缩写,即“合成孔径雷达”,具有什么优势呢?
比唐诗描述的“草枯鹰眼疾”更强的是,在丰茂草木掩映下的环境里,这颗卫星也能精准识别微小目标。
“海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全天候、全天时雷达遥感卫星,对于推动海南航天领域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在抢占国际低倾角卫星、超低轨星载SAR科技制高点。”李晓明说,这颗卫星将为海南提供海洋监测、灾害监测、资源勘查、农作物估产等系列服务。
2014年,李晓明入职中国科学院,不久被派驻海南,自此与海南结下不解之缘。
在海南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的大背景下,海南空天信息研究院设立。“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吸纳航天专业人才。”在李晓明带领下,该中心建立的“深远海空间观测”团队迅速壮大,入选第二批“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国内领先人才团队。
经历了无数次披星戴月的观测、演算、试验,李晓明及其科研团队会同相关单位,参与或主导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其中,他牵头建设的“海哨”SAR遥感卫星星座,成为国际上第一个面向低纬度地区观测的遥感卫星星座。
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上,李晓明所领导的海南科研人才团队,从建立之初的5人壮大到如今的5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超过30人。在由海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汇聚海南·四城同办”2024年秋季校招活动中,该中心收到50多份简历,拟引进5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博人才。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传承人符永英:
为传统黎锦注入现代“养分”
“这个消息很令人振奋,我看到了黎锦在未来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近日,得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东方市东河镇黎族织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传承人符永英话语间流露出骄傲与自豪。
席地而坐,绑好织机腰带,两腿并拢伸直,与腰部共同发力将经线扯直,随着指尖不停拨动,不同颜色的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缠绕,一幅栩栩如生的黎锦图案渐渐浮现眼前。
从12岁开始,符永英便开始练习这些动作。40余年光阴转瞬即逝,尽管如此,每一次上手她依旧热情高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对黎锦的热爱,已然融入骨子里。
黎锦各类常见图案样式,符永英已烂熟于心,不需任何纸质图案作对照,她凭着感觉,就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织机付诸实践。但即便如此,她仍旧渴望在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黎锦的表现形式,让传统黎锦吸收来自现代的“养分”,焕发出新生机。然而,囿于经济压力,长期以来符永英只能把这个想法深埋心底。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9年,当年9月,符永英入选海南省“南海乡土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都能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手头稍微宽裕的她,开始琢磨着如何将黎锦作品推陈出新。
“后来,市面上的文创产品引起了我的注意。与一些文创作品相比,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种类繁多,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受到启发的符永英,针对性购买了更多原料,尝试通过多种组合,将黎锦加工成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
吊坠、手袋、玩偶、香囊、耳坠、手镯……在符永英的工作室,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引人注目。其中,有一套黎锦围巾是她最得意的作品,制作这套围巾时,她在颜色搭配、尺寸、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尝试,还运用“双面织”技法,该作品也在“绿色海南·创意自贸”2023年海南外事好礼征集大赛中获得银奖。
多年来,符永英的足迹遍布四方,不仅在省内各地大中小学乃至职业院校讲课,还去到浙江等地分享黎锦技法,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
让符永英感到欣慰的是,她的两个女儿受她影响,相继走上了继承弘扬黎锦文化的道路,如今均已成为黎锦技艺的市级传承人。“小时候,我经常在旁边看着母亲织锦,她精湛的手法让我很着迷,我们会不断学习黎锦技艺,让黎锦成为海南的靓丽文化名片。”符永英的女儿符爱娜说。
省技师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郝晓飞:
助技能人才插上腾飞“翅膀”
职称提升至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成功入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国家集训队教练助力国家集训队夺金……“南海工匠”、省技师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郝晓飞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其中最让他为之自豪的,还是指导学生选手连续两届入围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国家集训队。
作为郝晓飞曾经的学生,省技师学院教师吴鹧在2021年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回忆起学生时代郝晓飞对于自己的指导,吴鹧感触颇深。
2021年,郝晓飞带着吴鹧到广州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场比赛吴鹧就出现了重大失误。“当时吴鹧还不满17岁,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绪几近崩溃。”郝晓飞说,一旦选手的心态出现了问题,临场发挥就会存在极大不稳定性,第一场的成绩一旦不理想,就很可能导致第二、第三场比赛的成绩直线下降。
为了帮助吴鹧平复心情,郝晓飞和同事们在比赛结束后立即开始为选手进行复盘,分析问题成因。
“审题务必做到仔细再仔细,不能漏了要点。”“记得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把关键的得分点标注出来,方便提醒自己。”“吸取教训,即便因为特殊原因失分,也要马上调整好心态,深呼吸把紧张感降下来。”……在第二场比赛前,郝晓飞反复叮嘱吴鹧,帮他排除外界干扰。最终,吴鹧在后面的比赛中恢复了正常竞技状态,成功入围国家集训队,郝晓飞也获得了国家集训队教练的资格。“虽然吴鹧没能走到最后,但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作为教练,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成为郝晓飞心底珍贵的回忆。
作为随队教练,郝晓飞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和其他教练给集训队队员准备日常训练题目,而这项工作也并不好做。
“我们出一套题目可能要一周,而选手一般两天就做完了,为了确保选手训练量,我们只能不断出题,还要保证题目的质量,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样才能保持选手的竞争性。”郝晓飞说。
由于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优异,去年,郝晓飞在省委人才发展局跟班学习期间,作为专班成员参与起草了《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方案》。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灿朝:
一只小鸟,放大海南物种保护声量
步入“南海创新人才”、海南师范大学杨灿朝教授的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挂满开展鸟类研究照片的墙壁。其中,一只脸颊有个白色小圆斑,颈部仿佛戴着橙色围脖的小鸟分外显眼,那就是海南特有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山鹧鸪。
于杨灿朝而言,海南山鹧鸪是非常熟悉的“老朋友”。
从2004年开始,他便在海南开展生态学研究。在鹦哥岭上蹲守许久,终于在一天清晨,一睹海南山鹧鸪的“芳容”。
“海南山鹧鸪生性怕人,体色俯瞰与落叶相似,使得其在丛林中非常隐蔽,因此要想寻找到它的踪迹并不容易。”这一邂逅,也让杨灿朝对海南山鹧鸪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候,学术界对海南山鹧鸪的印象还停留在数量稀少、海南独有,至于栖息地分布、生活习性、繁殖行为等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在杨灿朝看来,稀有濒危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了解它们的生态需求、栖息地状况和威胁因素,可以帮助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从而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扎实的基础研究,是保护该物种的前提和关键。
“与现在相比,20年前去观测鸟类的条件十分艰苦。”杨灿朝回忆道,当年他和妻子乘坐市县班车、“三脚猫”等交通工具到达鹦哥岭山下的村庄,再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设备进山,翻山越岭徒步几个小时才到达观测点。考虑交通不便和耗时,他们便在山里靠近水源处搭帐篷,隔几天下山补充干粮并为仪器设备充电。
近年来,随着海南迎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持续加大。在南海育才项目的支持下,杨灿朝带着学生们继续投身于海南山鹧鸪的基础研究中,在其生态、活动区和特殊繁殖行为上发现新的科学现象、提出新的科学假说,填补了海南山鹧鸪在繁殖等领域研究上的空白,进一步提升海南物种保护的国际声誉。目前,该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和海南省优秀学位论文。
(本报海口12月12日讯)
记者随笔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截至目前,南海育才项目培养对象超千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海南省主导产业和“五个图强”,持续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南海育才项目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效。
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助力国家战略服务“强支撑”。聚焦当前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及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支持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能力较为突出、创新成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拔尖人才。
人才引领作用逐渐显现,加速产业创新升级“优驱动”。培养一批专业能力较强、行业影响较大的领军人才,推动海南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自贸港建设高质量发展。
人才效能持续增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高赋能”。引导培养一批勇于担当、创新实干、拼搏奉献的高层次人才,持续推动自贸港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人才梯队日益完善,为可持续高位发展“增潜力”。培养一批人才带动较强的导师型人才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成长型人才,为海南长期可持续创新发展“蓄好水、育好苗”。
人才影响加速积聚,推动展业兴业环境“添魅力”。在对外展现海南人才风采的同时,激发“以才引才、伯乐荐才”效应,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育才项目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采取“申报评选—期中考核—期满考核”的人才培养全周期追踪式管理,实现“有情况早反馈,有问题早发现,有不实早退出”。此举旨在全面评价入选人才培养成效,阶段性总结南海育才项目实施经验,为后期人才培养与政策迭代升级夯实基础。
聚四方之才,共建自贸港。南海育才项目已逐步发展成为海南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引育留用”全链条的重要抓手,定能为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标杆,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