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灵云
不管你是否承认,雕塑是有审美门槛的。
12月10日,“雕塑新格局·第十一届南北雕塑联展”在海口开幕,穿梭在错落有致的雕塑间,记者耳中不时传入这样的交谈:“我好像看懂了,也好像没懂”“内心很受触动,但说不出个所以然”……
大美无言,谁在定义雕塑的美?普通人又应当如何欣赏一尊雕像?
在中国古代,雕塑仿佛就是立体的人物画,最重要的是表现传神的特点。而在近几十年,观念性雕塑蓬勃兴起,雕塑作品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陈学博认为,欣赏雕塑作品当然有章法。比如在欣赏传统雕塑时,要看比例是否协调匀称,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欣赏观念性雕塑时,又有着不同的逻辑。但他强调,“归根结底,观众能从雕塑中寻找到情感共鸣,那就是好的作品”。
人是万物的尺度,审美趣味不同,艺术作品的欣赏因人而异。
在雕塑家张睿看来,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要“看懂”艺术,只要生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内心便是受到触动,产生共鸣与感动,如此,观赏的目的便达到了。
特别是,雕塑是在三维空间的立体形式中再现生活,具有强烈现场感。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可能具有并不相同的美感。
“雕塑是立体的艺术,最好的观赏方式可能是360度绕着圈看。”张睿说,从正面观看,雕塑像一幅画,当绕到侧面时,雕塑的立体存在展露无遗。置于不同灯光下,雕塑又会引起观众不同的丰富联想,“这种雕塑与观者的互动,可能也是雕塑作品的一部分”。
既然,美是一种自由的情感,没有统一标准。那么,一起来看展吧,在艺术作品中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