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海棠依旧》展现的是周总理从1949年初入驻中南海西花厅,到1976年1月去世期间近27年的工作与生活的真实故事。全剧部分内容取材于周秉德创作的《我的伯父周恩来》,因为周秉德自幼在周总理身边生活,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周总理许多鲜为人知和感人至深的事迹。从常人的角度,周恩来的形象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标准像;而从家人的视角看周总理,就会发现他更为亲和的个人魅力,而这些内容,都将在《海棠依旧》里予以呈现。譬如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准备接见前来拜访的老乡时,会仔细讨论该请老乡在哪儿吃饭;又比如周恩来和邓颖超愿意承担弟弟周同宇一屋子儿女的部分教育费用;同时,周恩来也在工作之余和毛主席话家常,甚至谈起了他最爱吃的海棠果。
《海棠依旧》的艺术价值在于,它在成功塑造周总理艺术形象的同时,还从特殊角度展示了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全剧按照“大事不虚”的原则,基本呈现了周恩来总理筹备开国大典、邀请宋庆龄北上、粉碎敌特对新中国的破坏、出席万隆会议、邢台抗震救灾、乒乓外交运筹中美建交等国内外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勤政为民的大国总理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全剧又按照“小事不拘”的审美原则,把更多镜头聚焦于历史进程中人与人关系,比如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的革命情谊,与邓颖超的相濡以沫,与弟弟周同宇一家的关系等,收到了以情取胜的艺术效果。
为了选取该剧主场景——周总理办公和生活的西花厅,导演和剧组跑了全国很多基地和景区,最终在正定县的荣国府影视基地找到了这一主场景,这里不仅有与西花厅相似的古香古色、九曲回廊等仿明清建筑,而且院内巨大的海棠树枝干,几乎将整个院落覆盖,与剧情和主题十分融合贴切。
为了达到艺术真实,全剧98%以上的拍摄场景都参照了历史资料,连每一个道具都是参照实物进行复制的,大到飞机的型号、抗美援朝作战使用的军用地图,小到周总理办公桌上的红蓝铅笔笔尖什么样、稿纸、电话机、手表、放大镜、手绢、出访国摆放的水果等,都要求精细还原,最终为观众呈现上了这部耗时6年打造的献礼剧《海棠依旧》。(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