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科学规划目标,积极引进人才,创新管理机制,培养造就了一批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教师节即将到来,本报开辟专栏,走近部分优秀乡村教师、优秀特岗教师、优秀从教30年教师代表,挖掘并讲述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今天,从海口驱车4个小时,记者终于在午间抵达五指山市红星学校。恰逢下课铃响,孩子们潮水般涌出教学楼,欢声笑语顷刻把校园填满。
语文教师王红霞在楼上目送他们走远,才安下心整理上午的作业、准备下午的课程。还有几位同事等着她,要商量学科分层辅导的一些问题。
在乡村学校执教21年来,王红霞的每一个工作日几乎都是这样排得满满当当的。她在为着孩子们与时间赛跑:“我也是黎族人,深知教育对少数民族孩子有多重要。”
艰苦岁月,师生们守望前行
1996年,从原海南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王红霞被分配到五指山市毛阳镇毛栈小学。“校园环境很差,食堂是一间茅屋,3个老师合住在一间教室里,用板子隔出完全不隔音的空间。”最让她忧心的是校门前那条河,小桥一遇风雨就被淹,“只能把学生抱上用木板和轮胎制成的‘筏子’,再把他们推过河去。”
当时冰箱还是稀罕物件,每次涨水导致物流不畅,王红霞等人就要面临“断粮”的窘境。她还记得,一次大水多日不退,一位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时,正碰上他们用一盆苦野菜下饭。第二天,那家孩子就举着一大块肥肉来了,说是家里杀了一头小猪,要带来和老师们一起分享。
多年后想起此事,王红霞仍是动容:“那头小猪养大了卖掉,能够这个家庭好久的开销。若不是为了我们,村民舍不得杀。”后来,故事流传开去,隔三差五总有孩子背着一只竹筒来校,里面要么是新割的稻米,要么是一两块瘦肉,给老师们开了不少小灶。
苦心劝学,为学生改变命运
王红霞知道,他们心疼老师,是因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对此深有体会,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曾真实地体现在自己的生命轨迹里。
她是家里的第4个女孩。渴望拥有一个男孙的爷爷心有不甘,几次想用她向邻家“换”一个男孩来养。幸好有当教师的父亲护着,她才被留了下来,并女承父业走上了三尺讲台。
直到她成为教师,当地人对孩子的教育仍然不够重视。毛栈小学里,有的孩子都16岁了,才刚刚读到四年级。因此,每每听说哪家父母动了让孩子辍学的心思,王红霞就踩着田埂走上十几公里上门家访:“阿帕、阿姆,再穷不能穷教育啊!”
有一年,班上的一个女孩想辍学,原因是父母要将她嫁出去,“换”一个女孩来给她的哥哥当新娘。想起自己的过去,王红霞当即向女孩家出发,“走了4个多小时山路才到,女孩看到我时就像看到救星,眼泪流了满脸。”
山路崎岖,那天王红霞走到天都黑透了才回到学校,路上手电筒没电了,就燃起一把火把。那火照得她心里暖洋洋的:“孩子重返课堂,我满心雀跃。”
教学改革,爱是她的驱动力
王红霞总说,爱是一种巨大无比的驱动力。这21年里,她从一名大山深处的普通老师,成长为海南省级骨干教师、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特别是2011年调到红星学校后,她设计的课题还作为我省教育教研优秀成果,供全省小学教师参考学习。
“教农村孩子,王老师真有一套。”红星学校教师黄海萍举例,部分孩子理解和背诵诗词有困难,王红霞就利用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把这些诗词编进黎歌、苗歌的曲调里,也把枯燥的背诵变成了愉快的对歌。
因为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她在学校小学部中率先启动了分层辅导试验——让学生们按照学习程度走班形成新的班级,接受更有针对性的培优辅差。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还鼓励大家互改作业:“以往作业发下来,孩子们只看分数就丢到一边,现在却会仔细看同学写的评语,认真查改自己的错误,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这些年里,王红霞收到了不少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可她笃定了不会离开这座大山:“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本报五指山9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