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前,海南大学正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
近年来,海南大学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的办学思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通过一系列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出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组合拳”,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质增速。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新时代“大先生”
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海南大学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把培养良好师德、树立高尚师风、营造良好教风摆在首要位置,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强化理论指引、压实主题责任、抓住关键群体、突出榜样引领、强化负面警示”五维一体的师德建设机制,将师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第一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师德失范行为。
在良好的师德建设机制下,近年来,海南大学涌现出一大批以高尚德行引领学生成长、服务国家发展的“好老师”“大先生”,如凌晨两点一字一句为学生修改论文的首批全国黄大年教学团队名师邹立刚,让学生爱上真理味道的杨娜,当好“小领域大专家”的张家超,在第六届全国青教赛中获思政组一等奖的于赫,等等。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
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海南大学按照“四有”教师队伍标准,以创新教师评价机制为抓手,围绕多元同行学术评价、人才津贴多元筹措机制、创新优秀博士后留校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发挥人才评价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该校每年完善修订《海南大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导向,实施代表性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新增个人学术诚信承诺函。调整优化职称评审工作的时间周期,以学术贡献为导向设立优秀人才评审组,开展会议评审时采用校外专家在线评审。
同时,继续发挥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特别评审聘任委员会制度优势,初步形成由“学校项目经费”“学院经费”“个人科研项目经费”等组成的人才津贴筹措机制,提高人才薪酬待遇。聘期内年度人才津贴还可采用“对赌”机制,最大程度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海南大学还着力破解制约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的制度瓶颈,提升博士后作为师资队伍“蓄水池”功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该校加快推进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工作,以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工作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健全师资博士后职业发展体系,为博士后提供更加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鼓励优秀博士后申请专职研究岗位并纳入员额人员,特别优秀的博士后可直接申请教研系列岗位并纳入编制人员。
坚持引育留用并举
搭建干事创业舞台
海南大学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下大力气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发展平台,本学年,学校获批共建“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和“数字医学工程”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院士团队创新平台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达124个,学校“筑巢引凤”的成效逐步显现。
2018年4月13日以来,海南大学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351人,其中,外籍人才73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人数597人,占比44.2%;具有国(境)外博士学位人才218人,占比16.1%;35周岁及以下新引进人才902人,占比66.8%。
在良好的条件保障下,学校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国家级人才由5人增加到60人,其中2022至2023学年新增15人,“80后”“90后”教师15人;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含国家级人才)由38人增长到130人。
“未来三年,学校将再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人,到2025年,专任教师队伍总量将达到3300人,含国家级人才100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100名,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75%,有海外经历教师占比达到40%。”海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校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人才培养、引进、待遇、评价、使用等关键环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学术生态。同时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人才“安居乐业”综合服务平台,切实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策划/鹏程 撰稿/王森森 符涛 余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