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儒
民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许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才俊赴欧美等国留学以寻求真理,蔚然成风。其中就有部分海南文艺青年,或远渡重洋、或北上内地求学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叶云、符拔雄、杨焱、符罗飞、陈学书等相继赴法、意留学,开启了海南人出洋学习美术的新纪元。继而卢鸿基、符凤山、韩托夫、林绍仑、吴乾鹏、吴公虎、张德琨、李传昌、黄庆福、郑昌中、吴泰三、吴乾惠、韩炎畴等人相继赴内地的杭州艺专、北平艺专、上海美专等学校深造,将海南美术走出去之风尚推向高潮。
A
罕见的心灵画家
被誉为“不朽的人民画家”的符罗飞先生1930年赴意大利皇家美术学院深造,留学期间曾举办个人画展、获金质奖章并入选威尼斯国际艺术展,被当时的意大利评论界誉为“罕见的心灵画家”。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其间还游学欧洲举办个展,饮誉画坛。抗战期间,他毅然放弃一切回国参加抗战,创作了近万张反映人间疾苦、唤醒民众的优秀作品,其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1949年后其创作了不少反映新中国建设的作品,其中就有一些表现海南题材的佳作。水彩作品《通什风光》表现的是沐浴着温暖晨光的山区景象,画面优美抒情、色调清新怡人,远景层峦叠翠、晨雾微起,中景一排栉比鳞次的黑瓦白墙增添了人间烟火的生气,前景几组在弯曲的山路上行走的人群点活了整个画面,可谓动静相宜、气韵生动,显现一派生机勃勃气象。水彩画《海边小景》气格宏大,画面简约大气、以意传神,寥寥几笔却境界宏大,颇具“以一当十”的美学精神。其作品无论是人物或风景都生动地勾勒出海南毓秀、纯朴的内在气质。
杨焱,1930年赴法留学,学生时代作品曾入选法国沙龙艺术展,声名鹊起。其油画作品《归帆》画面意境辽阔,映漾着五彩缤纷晚霞的海面上分布着一左一右、一大一小,一暖一冷两组帆船,紫蓝的风帆、橘色天空与波光潋滟的海水相映成趣。该作品颇具表现主义风范,简率、流畅、遒劲的大笔轻轻一挥,略施点染,一派“夕阳无限好”的诗情画意跃然而出。他还利用没覆盖完的底色肌理与后置的丰厚色块融为一体,使作品散发出“言尽意无尽”的艺术魅力。油画《故乡的河流》则采用俯瞰构图,将故乡文昌河的远山、田园、船只、民居等景象尽收眼底,映射出昌明淳朴、勃勃生机的民俗风情。
B
坚守现实主义手法
在多位外出求学的前辈之中,符拔雄先生可谓最接地气,将大半辈子奉献给海南的美术教育事业。他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在法国里昂美术学院攻读本硕。1949年,他抱着为故乡培养美术人才的信念,在府城创办海南历史上第一所“海南艺术专科学校”。无论是身为艺专校长、教授,还是风云变幻后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美术教员,他始终如一地将毕生精力投身于美术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将表现故乡之美作为己任。几十年来,他不辞辛苦、深入生活,描绘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风景画。油画《耕牛》是一幅景物平凡却饱含深情的作品,一只老水牛孤独、平静地伫立在一棵硕大的树下,坚定而默默地守望着背后一片平坦而青翠的农田。画面意象深远,仿佛是他一生坚忍、无私奉献的象征。与符罗飞、杨焱带有表现主义手法不同,他坚守现实主义手法,画面稳健温和、色彩质朴厚实,用笔柔中带拙,讲究色调的微妙变化及刀笔的搭配。无论是描绘兴隆、热带雨林的风光,还是展示海港生活的场景都从多个角度诠释海南景物中平和、温厚、质朴的精神品格。
C
以真实形象展现精神世界
与远渡重洋赴欧留学的同乡一样,同时期在内地各个艺专求学的学子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像集美术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为一体的卢鸿基先生,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先后在上海美专、杭州艺专求学。他是一位艺坛多面手,雕塑作品《海南岛的游击队员》形神兼备、手法朴素细腻,其以琼崖纵队师长革命烈士王文宇为原型。主人公左手叉腰,右手紧握驳壳枪,微仰起头,目光坚毅、带着喜悦及革命必胜的信念注视着前方,作品线条流畅简洁、朴素却不失精妙的细节,如通过脖子上的围巾、一高一低卷起的裤腿、踏遍青山老林的鞋子等细节元素去衬托出艰难环境中游击队员时刻准备战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该作品的高妙之处在于其不是浅表化、概念化去虚拟一个外表所谓“高大上”的革命形象,而是通过一个朴素真实、有血有肉的形象去展现他的精神世界、性格特点,从平凡中凸显伟大。黑白木刻《故乡的消息——海南岛抗战》则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去表现海南人民抗日的决心及必胜的信念。
纵观这批琼籍先贤们,不论身在何方,何种处境,他们都坚定不移地用自己的画笔去谱写人生的精彩篇章,使海南的美术天空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彩虹。从一些资料文献中得知,在那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他们依然创作了不少表现故乡的美术作品。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流离颠沛,许多作品或毁于战火、或遭虫灾水患,仅剩的一些作品后来也遭遇了浩劫,因而不少作品仅从一些文献或资料中得知其“名”而未见其“真容”,实为海南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史的一大损失,令人扼腕叹息。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