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3月01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尊师重教 好学明道
古代开学礼仪有多庄重?
三亚崖州学宫举行过的一次学童启蒙开笔礼仪式。资料图
清代沙馥《书馆儿戏图》。 江苏常州博物馆藏

  ■ 金满楼 

  元宵节一过,也就到了开学的时候,大、中、小学生都得打点书包,回到各自学校开始新的学业。从开学时间来看,古代和当下有相似之处,但就入学或说开蒙仪式而言,古代更为庄重。

  开学日期有讲究

  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以农事为本,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开学时间通常会绕开农忙而选择农闲时节。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的记载,古代入学分成童和幼童,其中成童在正月农事未起和十月农事结束时,幼童在正月“砚冰释”、八月暑退和十一月“砚冰冻”之时。如此规定,或许与成童需要辅助农事而幼童要考虑他们的年龄与气候是否适宜有关。但大体而言,这与目前实行的9月秋季开学和元宵节后的春季开学是比较接近的。

  通常来说,古代儿童在5岁启蒙,首次入学也被称为“开书”“破学”“破蒙”等。这不仅对幼童是件大事,对整个家庭也同样如此。进学堂前,家人要先给孩子置办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富贵家庭还会专门配备书童等辅助人员。《红楼梦》里就提到,贾宝玉开蒙时,不但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一应俱全,另外还有4位小书童陪伴及年长者在旁看护。入学当天,有些地方还特意为孩子准备四样早餐:豆腐拌葱、双红鸡蛋、猪肝芹菜、全尾鲮鱼,分别寓意“聪明伶俐”“连中双元”“勤学当官”“跃入龙门”。

  至于要去异地求学的学子,需要准备的东西就更多了。首先,盘缠即路费、学费、生活费要准备好;其次,行李装备如褡裢、包袱及装书或衣物的箱笼等也要备齐。如果条件允许,出远门的学子可以有书童、伴读之类帮忙背书挑担;要是家境贫寒,那就只能独自负重前行了。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说过,“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清末新政时期,实行教育改革。1901年,时为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在试办学堂章程中提出“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节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前后放学给年假”。1904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规划的“癸卯学制”以日本为效仿对象,其中也包括秋季开学的做法。

  经过上百年的实践和演变,国内最终形成秋季9月1日和春季元宵节前后开学的通例。

  开蒙仪式很庄重

  古代学童的入学仪式十分庄重,其中包括正衣冠、拜师礼、净手礼、开笔礼等环节。《礼记》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这就是说,礼仪首先从言谈举止开始,衣着要整洁,表情宜端庄,说话应和气。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古代开蒙仪式第一个环节是“正衣冠”,由先生为学童整理好衣帽并端正仪容后,然后才能进入书斋。

  进入书斋后,学童须在先生的引导下行拜师礼。拜师礼分两步:首先叩拜至圣先师孔子,通常是对着孔夫子牌位或画像行三跪九叩首大礼;接着,学童对先生行一跪三叩首之礼。当然,要是条件简陋,也只好草率行事。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他的开蒙礼:“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行完大礼,学生要向先生送上“束脩”之礼。《论语·述而》中云:“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意思是,但凡自愿拿干肉来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由此,“束脩”在后来也就成为学费的代名词。一般来说,作为学费的“束脩”在行礼前已送,开蒙仪式上送的都是象征性礼物,其中包括“干肉、芹菜、莲子、红枣、桂圆、红豆”六种,意在“感谢师恩”“勤奋好学”“苦心教育”“早早高中”“功德圆满”“红运高照”,以讨个吉利。先生收礼后,会回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并带领学童齐颂《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诵读结束后,学童将手放到水盆中行“净手礼”。“净手”是正反各洗一次,意在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寄望学生在日后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净手礼之后,是最后一个环节“开笔礼”。开笔礼又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三个步骤。首先,由先生用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童眉心处点上一颗红痣,因为“痣”“智”谐音,寓意学童开启智慧,一点就通;击鼓明智的传统来自《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的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当然,不是所有书塾都会点痣击鼓,但第三个步骤“描红开笔”必不可少,而且写的一定是“人”字。

  尊师重道很重要

  礼仪也好,仪式也罢,用意都在郑重其事。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如古代学童学到的第一个字,就是在先生的扶持下写就的“人”字。之所以选择这个字,不仅仅是因为“人”字一撇一捺,非常简单,而是寓意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凡事要堂堂正正,站得直,立得稳。

  再如“正衣冠”的启示意义。南宋理学家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学童)凡步、行、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对于坐立、行走、躺卧这些,看似生活小节,其实是关系到个人习惯和修为的大事。但凡有志之人,大都遵守“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的基本行为规范。

  如果条件允许,“击鼓”环节也很有意义。所谓“一通鼓,读圣贤书;二通鼓,立君子品;三通鼓,做有德人”。击鼓声越响,寓意的志向就越远大,目标就越明确。在洪亮的鼓声中,先生谆谆教导,学童立下宏志,这种教育堪称有声有色。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老师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学生对老师的基本礼仪自应牢记在心。如老师上课提问、学生起立作答;上课下课前,学生都要对老师行礼,这些礼仪,古代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清代雍正时期,弘历兄弟在懋勤殿向张廷玉等4位师傅行礼,后者推辞不敢受,内侍总管在旁传雍正上谕:“皇子见师傅,当礼拜。”此后,上书房师傅不跪皇子,相互行作揖礼即成为惯例。皇家尚且如此,何况民间。

  古代入学礼看似复杂,但庄重的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无论古代或现代,举行入学礼都是让学童在仪式中明白尊师孝亲的做人道理和勤学苦读的好学精神。通过这种仪式,学童就此迈开求学生涯的第一步,这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经济
   第004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自贸港影像志·2月聚焦
   第007版:深读·海南
   第008版:新海垦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2版:文化周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专题
古代开学礼仪有多庄重?
崇文重教迈德村
一方秦汉时期的“儋”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