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咪咪
近段时间,中药奶茶、中药蛋糕、中药咖啡等一批主打滋补调理、食疗养生的“药食同源”饮食爆火,多次刷屏社交平台,它们是否真有疗效?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海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中医师丁一为大家答疑解惑。
所有中药都能制成茶饮? 搭配不对会产生副作用
由新华网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中国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养生消费群体的比例高达83.7%,养生低龄化已呈明显趋势。记者搜索发现,哈尔滨济仁中医医院、柳州市中医医院、同仁堂、宏济堂等全国多家医院或药堂已陆续推出各类含有中药成分的食品,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波打卡测评热潮。丁一介绍:“中药奶茶、中药咖啡等可以统一看作是中药代茶饮,像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陈皮绿豆沙、菊花人参茶、酸梅汤等都属于中药代茶饮,范围广,种类多。”
据了解,中药代茶饮是将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的食物和药物根据中医理论配伍,经冲泡、煎煮、压榨、蒸馏等方法制成的具有一定疗效的液体饮料,如汤饮、鲜汁、露剂、乳剂等。在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使用方便、作用温和、易于接受、持久等优点。
但并非所有中药都适合制成代茶饮,应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界定了“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范围,这类中药属于药食同源,可以被添加到日常的食品和饮品中。据2023年最新版的药食同源目录大全显示,总计102种物质被列入其中,包括丁香、八角、红枣、枸杞、紫苏、决明子等。
记者了解发现,以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诺等为代表的中药咖啡,主要是将枸杞、益母草、罗汉果等中药熬好后制成中药浆,再根据医师给出的配比,把中药浆加入咖啡里。对此,丁一认为,中药材的使用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搭配不好或者调配方式不对,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切不可因一时火热而盲目跟风打卡。
谁都适合饮用中药茶饮? 针对体质选择茶饮
中药养生饮品代表了中医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融合。但需要关注的是,这些中药饮品并非人人皆宜。“在中医实践中,我们发现人的体质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痰湿、平和等9大体质,不同的体质适用不同的中药食材,例如阴虚体质的人群就要尽量避免食用桂圆、枸杞等大补温燥的中药。”丁一建议,人们可以通过咨询专业的医生了解清楚自己是何种体质,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中药代茶饮。
同时,从中医理论上看,凡是药物都具有一定的“偏性”,也就是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如果身体没问题的人去使用某种药材,反而会造成身体的“偏性”,不利于健康。例如,不少人上火会选择喝菊花茶,但长时间饮用后发现身体不适,这是因为菊花的微寒伤到了人体的脾胃。
丁一建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辨证选用中药代茶饮,不要随意取用,也不要饮用隔夜药茶。在服用药茶后,要忌食寒凉生冷、油腻厚味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现代人每天对糖分的摄入容易过量,购买中药类茶饮时最好选择无糖原味。“一般的奶茶零食中都会添加大量的糖,这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比如黑芝麻丸等零食就要特别关注配料表,要选择糖分添加量较少的。”丁一补充道。
中医养生要遵循时令 春季注意脾胃养护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中医养生需遵循时令,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下进行起居生活和调理保健会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进入3月正是春季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时节,气温虽逐渐回升但易忽冷忽热,且在中医看来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肝气容易旺盛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出现脾胃虚弱之症,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因此春季要格外注意脾胃养护。若遇上雨水天气,空气湿度增大,便还要注意防止湿气内侵人体。
饮食养生是我国养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丁一建议,春季饮食应当以温和清淡的食物为主,如牛肉、羊肉、韭菜、菠菜、春笋等,还要讲究“少酸多甘”即建议食用红枣、山药、银耳、桂圆等滋补脾胃的食物。在健脾祛湿方面,可自行购买白扁豆、薏米、芡实、淮山、小米等食材制作扁豆薏米芡实粥,每周食用2~3次,有健脾化湿、促进消化的功效。需要额外注意的是,春季要尽量不吃或少吃各种生冷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它们会对胃黏膜造成较大刺激,特别是一口辣、一口冰的饮食方式更损肠胃,容易诱发肠胃炎。
“现在年轻人喜欢调侃自己是一边熬夜一边自救,其实无论是购买保健品还是饮用中药类茶饮,最简单的养生方法只需做到三点。”丁一认为,第一要保持规律作息,早点睡觉不熬夜;第二要饮食规律,不可暴饮暴食;第三要适当运动,顺应自然节气,尽量到户外去,散步、爬山、练瑜伽、八段锦等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