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编者按
“村VA”“村BA”时下正在海南乡村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场充满泥土味的民间赛事,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海南。赛场上的草根明星们,或是挥洒汗水的魁梧农夫,或是机敏灵动的乡村少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以球会友,以赛传情。这里没有璀璨的灯光,却有最真实的欢笑;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质朴的梦想。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热爱,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永不言弃的乡村精神。
“海南排球看文昌,文昌排球看东郊。”这句话流传于20世纪90年代,对于很多文昌人来说,排球是融在骨血中的运动,陪伴他们一生。
没有特定的规则、场地、群体,就地即可开赛,鸡鸭牛都是战利品,选手们以球会友,通过排球展现自己的技艺和热情,经过几代人的沉淀,造就出了今时今日的文昌排球文化。
最为有趣的是,文昌的球员们特有一种“绝技”,便是光脚打球。
在文昌农村的排球场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管是村里的阿叔阿伯还是小朋友,哪怕光着脚,也能奔跑传球、扣球。
“队员不穿鞋比赛,是文昌排球队的一大特色。”80多岁的文昌东阁镇人符史联参加过1958年的“全国二十一单位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他回忆,在当时的比赛现场,不少人看到光脚上场的文昌球员先是哄堂一笑,然而很快,观众的目光就被这些光脚的小伙子吸引——他们身材多数瘦小,却机敏灵活;他们脚上虽未穿鞋,却具有极强的弹跳力,拦网、扣杀不在话下。
经过层层搏杀,符史联所在的海南队获得了比赛冠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昌获得的第一个冠军,因此也让不少人对文昌球员的这些“绝技”啧啧称奇。当时的媒体在报道时,反复使用“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来形容文昌排球队的强势,使之几乎成为了文昌排球的代名词。
往前追溯,文昌球员光脚打球由来已久。旧中国时期,文昌确实很穷,学校没有体育设施。但这里有高大的椰树林,既挡风又遮阳,到处都是天然的排球场:把椰树棕搓成绳子,往椰树上一挂,就是球网。人多球少,人们就用猪膀胱和椰树叶编成球。
因海边多沙地,穿鞋打排球容易硌脚,人们干脆赤脚上阵,更舒服,也更凉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昌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近些年,村村都有了排球场,但光脚打球这个“绝技”还是没有消失。“从小就习惯光脚打,工作完直接到球场打一场再回家,顺路的事情。” 文昌市会文镇沙港村村民黄鸿顺说,到了球场鞋子一脱,省了换装的麻烦,打起来还特别解乏,“很带劲。”
如今,随着2023年来文昌当地多场九人制排球比赛的开展,文昌光脚打球这一现象也被越来越多体育界名人注意到。
“我注意到有些球员根本就没有穿鞋,可能他习惯了光脚打球,穿上鞋后就不习惯了。在乡村排球的赛场上就可以看到,这就是咱们村排的特点。”著名体育评论员韩乔生说,赛场上的光脚球员,让他想起南非一名非常有名的田径运动员佐拉·巴德,“她有个绰号叫‘赤脚大仙’,越是光脚跑得越快。”
文昌作为“排球之乡”,这里的草根球员们把排球玩出了许多新花样,比如用凳子打、用扫把打、大家手牵手一起打……其中,塑料板凳排球赛最具特色。
板凳排球区别于传统排球的打法,不直接用手,而是借助塑料板凳来发球、接球、扣球,是资深老玩家才能玩好的一种玩法。在板凳排球中,运动员需要用板凳来控制球的方向和力度,这种操作方式相较于传统排球来说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文昌几乎每个村都有排球场,每天都有一两场排球比赛。每场球都有球讯公告,球迷可以有选择地到现场看。一到傍晚,种田的、卖菜的、开店的、开车的……结束了工作的人们纷纷脱下鞋、光着膀子去排球场打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