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期望
村史馆记录着一座村庄的历史,是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
在北港村村史馆,一件件展陈引领人们穿越时光隧道,感受一个个乡愁故事,品味渔村发展蝶变。如果没有它,从海文大桥匝道入村的游客,很难理解这个围岛成村的地方曾和海口、文昌连在一起,周围海水下面曾是连绵阡陌和村舍。
下桥之后,沿着横亘小岛的村道行驶至南岸环岛路,右拐一百米,就是北港村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如瀑布般肆意生长的红色三角梅,披挂在村史馆大门两侧墙上。推开朱红的大门,就进入这间占地不到一百平方米的村史馆,顶棚犹如流动的海洋,泛黄灯光照射在墙上的展板,详细将村庄历史上每一个重要节点告诉到访的人。
与其他村庄的村史馆不同的是,北港村史是有明确“断代”的,1605年前,北港村其实并不存在,它是跟海口、文昌陆地相连的数十个村庄的一小部分;1605年经历了那场7.5级地震后,其周边72个村庄悉数沉入大海,它成为唯一一片依旧屹立在海中央的小岛,此后也就有了北港岛这个名字。
1605年前,北港岛这片土地和当时海南绝大部分沿海村庄一样,是村民、渔民栖息之地。村民默默在地里种下粮食等待收获,划动船桨,前往大海打鱼捕虾。1605年后,北港岛以一个重生者姿态屹立在大海中,成为那场地震后一部分幸存者生存地。只不过,幸存者们生存方式变了,土地已不适宜耕种。顽强的幸存者们及后代,绝大部分成了渔民,他们靠海而生。
北港岛的村史上,“著名”人物不多,一个是在地震170多年后,驾驶自造的木帆船带着村民远赴泰国谋生的饶新孝;另一个则是“海公”——2000年在附近海域搁浅而死的一头鲸鱼。善良的村民将其埋葬小岛北边木麻黄林地,并用水泥砂石为它立碑建墓,每逢清明节都去拜祭它,认其为守护海岛的“神”。
随着海文大桥的通车,如今的北港岛已经成为海口“网红”地,迎来新的发展期。那片沉入海底的阡陌良田,每当退潮时就会成为绝佳赶海滩涂地,每个周末和假日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赶海。村里也在加大力度发展旅游经济,让越来越多靠海而生的村民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