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杰
战国时期,匈奴在物资匮乏时经常入侵赵国北部边境而大肆掳掠,令赵国边境的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对付这个纵马驰骋、来去自如的对手,赵孝成王派大将李牧前去驻守雁门郡(今山西代县一带)。李牧是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后培养起来的新一代将领,他想出对付匈奴的好办法就是一个字——“拖”。
李牧将自己变成了“后勤部长”,每天宰杀几头牛,分给军士们吃,设立了官方的农贸市场,向前来摆摊的百姓收取摊位费,以此供养军士。同时,他还下了一道死命令:遇到匈奴入侵时,所有人马要立即退入军营,并禁止和匈奴作战,否则立斩不赦。
靠如此“退缩”固守,让每次入侵的匈奴人都空手而归,数年间边境倒也平安无事。但是,李牧却因此成了胆小怯懦、贪生怕死的代名词。
迫于压力,赵孝成王只好将李牧撤职,另派一名能打仗的将领代替了他。这位将领非常有进取心,一旦遇到匈奴入侵便马上率兵出战,孰料匈奴兵强马壮,赵国的士卒根本不是对手。结果,每次交战后赵军都伤亡惨重,百姓也遭到了更严重的抢掠,后期边境上连正常的耕种、放牧几乎都难以维持。
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端足架子同赵王谈条件:出山可以,但是仍要执行自己以前的御敌策略。朝廷同意后,他又回到雁门郡故技重施了数年之久,怯懦的样子不但让匈奴人嗤之以鼻,连手下的军士们都感觉丢尽了脸面。
可是,不出战不代表不备战。平时,李牧给军士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以此激励他们训练骑射,提高战斗力。同时,李牧还安排人维护好烽火台,确保军情紧急时通讯联络,又选派大量探子查探匈奴动向,以便随时都能发出警报。
因此,每当匈奴入侵,那些烽火台很快便被次第点燃,匈奴的马虽快,但远远赶不上烽火传递的速度。百姓们看见烽火,马上拉家带口、牵牛赶羊地从田间、牧场撤出,躲进城寨,农贸市场的人也马上收摊就跑。兵强马壮的匈奴人有劲儿无处使,只能气得破口大骂,甚至捏起马粪蛋往城寨里扔来泄愤。
眼看时机已经成熟,李牧精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五万名勇士,十万名弩兵,组织起来日夜训练。然后一反常态地让民众出城放羊、耕田、摆摊。匈奴见此后马上派侦察部队进行试探性掠夺,结果马上便得了手。听了汇报后,匈奴将领立即率领部队倾巢而出。而李牧已布下三面合围的军阵,截断匈奴的后路,又从两翼包抄,一举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史记》载:“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此后的十多年间,匈奴再也没敢逼近赵国的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