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介入护士张月:
铅衣铸铠甲
愿做提灯人
介入护士张月。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林叶

  穿上20斤重的铅衣,系上专业的防辐射铅围脖,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常用药品及抢救药品的备用情况……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介入室里,介入护士张月正在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大多数介入手术都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的指引下进行,面对带有X射线的工作环境,身着20斤重的铅衣,是他日常工作的“标配”。

  对许多人来说,“介入”这个词十分陌生。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进步,一些曾经需要通过开胸、开颅手术来治疗的疾病,如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等高档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就能解决,这种介于用药与开刀之间的先进微创治疗技术就是介入治疗。介入医学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为急危疑难疾病的治疗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介入治疗团队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工作在治疗台前,做医生的“左膀右臂”;他们身穿铅衣,多年如一日负重前行,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他们有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介入护士。

  张月坦言,在正式成为一名介入护士之前,他对这个科室的了解约等于零。新的学科,新的环境,新的技术,初入介入室的张月曾陷入迷茫与担忧,“介入护士主要是做好手术准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但不同手术使用的耗材、药品和设备是不一样的,光是耗材就有上千种。”张月介绍,介入室面对的是全院所有科室所开展的介入手术,尤其是夜间手术和急诊,突发情况多,护理人员加班加点都是常事,值班的时候更是没个准点。

  不同于临床护理和手术室护理,介入护士更像是“六边形战士”,不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强的应变能力,还要具备娴熟的抢救技能。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张月成长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对每一台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和操作配合都熟记于心。在手术室里,他总能当好医生的“第三只手”和“第三只眼”,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为患者恢复健康而努力。就在几天前,正在值夜班的张月接收了一名急诊出血患者,患者被送到手术室时已经处于意识丧失状态,并且在几分钟内病情急速变化,心跳呼吸出现暂停,情况十分危急。张月熟练地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经过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除颤、输血用药等一系列措施,最终使患者恢复了意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逐渐恢复稳定后,张月又第一时间做好各项术前准备,迅速穿好厚重的铅衣,配合手术医生进行介入手术栓塞治疗止血,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一台手术下来,张月和同事铅衣内的衣服已经湿透,“穿上铅衣体力消耗非常大,但是看到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化险为夷,感觉非常自豪,非常满足。”

  介入护理团队面对的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除此之外,作为介入护士,他们还需要面对这份工作的“附属物”——电离辐射。尽管身上的铅衣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辐射,但长期在射线环境下工作,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比如血液疾病、DNA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癌风险增加等等,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对他们而言,身上铅衣的分量,是生命的重量,也是患者和家属殷切的期望。

  谈到从医的初衷,张月有些感慨。出身医学之家,他从小就对医生救死扶伤耳濡目染,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医学专业,如今已经在介入护理的岗位上奉献了9个春秋。虽然相对于医生而言,介入护士往往是“隐形”的存在,但是每每与时间赛跑,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将患者拉回来时,那一刻的成就感早已超越连续作战的疲惫。“只要患者健康,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张月说,就算不站在聚光灯下,他也会做那个提灯的人,继续披甲执锐,做一名“铅衣战士”,守护好每一位患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世界新闻
   第008版:健康周刊
特别的守护 平凡而温暖
铅衣铸铠甲 愿做提灯人
不做手术却最懂手术的“大管家”
幕后英雄的无菌使命
看“脸色”行事的“婴语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