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梦晓 实习生 张佳男
有的人喜欢春日里树叶婆娑的声音,有的人喜欢大自然中欢快的虫鸣,但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护士长郭朝金而言,世间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新生儿发出的第一声啼哭。
今年40岁的郭朝金,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从事新生儿护理工作,至今已有16年。从新手护士逐步成长为护士长,16年的护理生涯,让她学会了如何更加专业、耐心地护理患儿。
“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小儿科”,这是医疗界流传的一句话。相比儿科,大孩子会说话、懂表达,新生儿的唯一“语言”,只有哭闹。这就意味着,新生儿护士必须懂得察“言”观“色”,看娃“脸色”行事,可以说是“婴语翻译官”。
“每个宝宝都是一家的‘天使’,他们出生后就见不到父母、家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临时妈妈,要把他们看护好。孩子不会表达,不要紧,只要用心观察,就能精准掌握每个不会说话孩子的意图。”郭朝金说,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当好新生儿宝宝最坚强的“守护神”,也要当好孩子爸妈的“定海神针”。
郭朝金在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护理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在新生儿的中心静脉置管工作上,她绝对是一把好手。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置管一次成功,不让孩子反复遭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郭朝金不仅在省内参加置管学习,还特意到广州参加专业培训。每次穿刺前,她都会把新生儿置管的所有流程、注意事项、并发症等理论和操作要点等反复默记,在脑海里一遍遍重复每一个动作。“这是生命的重托,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失误。”郭朝金说。
为了提高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郭朝金经常组织科室置管团队成员加强业务训练,把这些人员全部输送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参加培训与考核,培训出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全面承担起医院的置管任务。
作为一名每天和新生儿打交道的护理人员,在郭朝金的职业生涯中,她护理过很多让她印象深刻的患儿。其中一例让她久久不能忘怀。她们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全科室共同努力参与救治了仅24周胎龄、体重只有780克的一名早产儿。
“这名早产儿自出生起就面临着重重生命挑战,由于胎龄过小,孩子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需要依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郭朝金说,科室的护士们从孩子住院的那一刻起,就全力以赴。从最初的呼吸机支持,到逐渐撤机,再到孩子的成功喂养,每一步都凝聚了医护团队的心血和智慧。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郭朝金和她的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也让她们对生命的顽强和无限可能充满了感慨。“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都值得我们用尽全力去守护。”郭朝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