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江依托“村务专员”制度,组织上百名大学生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村里来了“新青年”

  ■ 本报记者 张文君

  “符总,下半年打算种什么?”“还是玉米,计划11月开始种植……”近日,昌江黎族自治县叉河镇唐村村务专员郭青龙忙完日常工作后,一边给海南禾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符天鹏打电话,一边加快脚步,向大广坝昌江干渠唐村段旁的一片玉米地走去。

  这片由海南禾沣农业有限公司承包种植的800多亩玉米地,自4月底采收结束后,正在进行玉米杆还田,以增加土壤肥力。“从引进企业、助力土地开发到跟进做好后续服务,我投入了许多精力。”郭青龙说,虽然已到还田阶段,自己还是放心不下,不时要来地里看看。

  要知道,这片玉米地曾撂荒多年,全然不是眼前这番景象。

  2020年,昌江首创“村务专员”制度,探索设置“村务专员”专岗,聘用本村或本乡镇的高校毕业生回村协助村“两委”干部开展村务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也是在那一年,26岁的郭青龙放弃在深圳的工作,返回家乡叉河镇,到唐村担任村务专员。

  “青龙,你年轻能干、头脑灵活,又有在一线城市做销售的经验,要想办法把这近千亩荒地盘活起来。”一到村里,当时的驻村干部曾德林就找上门来,给郭青龙抛出摆在面前的一个发展难题。

  原来,村里有近1000亩土地常年撂荒,地里的大芒草长得比人还高。

  怎么办?郭青龙思索一番,决定从宣传入手,引进种植企业来开发这片撂荒地。“唐村自然条件好,已发展黑山羊养殖、光伏产业等,村民也十分淳朴善良,这些都是优势。先要让更多企业看到唐村、了解唐村。”他说,2021年,在镇、村的支持下,他组织村里的大学生拍摄制作了首个宣传片并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用5分多钟的精美画面,集中展示了唐村的产业、人文和环境情况,助力招商引资。

  很快,符天鹏注意到了这一宣传片,开始考虑带着企业来盘活撂荒地、发展种植产业。可符天鹏来到地里一看,却迟疑了:“比人还高的芒草,开发成本可不小。”

  “草长得好,说明土壤肥沃,你们来了后,我们还能为你们提供住处,快速办理用水用电手续,并帮你们找挖机和犁地车,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郭青龙最终说服了符天鹏,使海南禾沣农业有限公司和村民签了5年的租期,于2022年8月进场,11月开始种植瓜菜、玉米等。据初步测算,这片地在5年租期内,会为唐村村民带来200多万元的地租收入,企业也会提供上百个打零工的岗位。

  “感谢小郭,让撂荒地终于租出去了。现在我不仅有地租收入,还能来这里务工。”唐村村民韦志明说。

  除了盘活土地资源,郭青龙还利用自学的法律知识,积极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帮助村民解答法律方面的困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等。

  如今在昌江,已经有101名大学生进入到“村务专员”岗,在该县80个农村(社区)的广袤土地上贡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村务专员年纪轻、见识广、朝气蓬勃,这支队伍在乡村振兴工作台账整理、乡村经济发展、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历史信访积案化解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昌江黎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杰说。

  (本报石碌5月18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5版:中国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08版:文化周刊
海南医疗器械产业“量质齐升”
在文旅交融中体验海南之美
故宫博物院藏海南文物特展在省博开展
海南逐步完善野生稻保护体系
定安打造“三圃一园”探索海南油茶高产路
大田保护区里的“明星”见面会
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完工
村里来了“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