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自然之道 养万物之生

  ◀上接A01版

  从山川雨林到滨海湿地,从海草床到珊瑚礁,海南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构成复杂的植物群落结构与食物来源,为不同物种的生存繁衍创造出绝佳的生态位,也成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新面孔”不断亮相,“老朋友”繁衍壮大。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仅存2群不足10只增至6群37只,坡垒种群由2000年的900余株增长至近3.2万株,来到海南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屡创新高……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一道道生态保护屏障的构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守护多样物种,它们“有家可归”

  不能依靠双臂到达的树林,对海南长臂猿而言就像可望而不可及的“孤岛”。

  因此,将“孤岛”间的空隙填补,成为抢救性保护海南长臂猿最立竿见影的对策之一。从种植猿喜树种到搭起生态绳桥,再到生态搬迁,近年来,我省持续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将越来越广袤的栖息空间还给猿群,让它们得以连续数年“喜添丁”。

  人退,猿进。在海南,类似景象接续上演。

  海南孔雀雉的优质栖息地,有90%被划入各类保护地;科研人员为青梅、苏铁等野生种群数量或分布点极少的植物群落,设立就地保护点……还林、还草、还湿,留白、留绿、留璞。

  近年来,我省持续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一体化修复,深入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生态修复、湿地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正让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有家可归”甚至“绝处逢生”。

  此外,我省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衔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目前我省共划定陆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7600平方公里,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生态保护屏障。

  同时,我省逐步完善以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库(圃)、保种场、活体基因库等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提升重要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能力与利用水平,并强化生物安全管理,织密外来生物入侵防范网络。

  你我共参与,画好保护“同心圆”

  40余部——这是我省近年来颁布或修订的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规章数量。

  从栖息地保护、保护地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到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我省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政策体系,生态环境、林业、农业、自然资源、海关等多部门联动,凝聚起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

  今年1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我省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更为各部门、各市县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方向指引。

  生物多样性保护,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也应当都是参与者。

  推动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入学校、进课堂活动,建设国家公园博物馆、展示馆以及野外宣教点等科普宣教场所……

  借助“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契机,我省引导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和民间环保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局面逐步形成。

  “生物多样性组成生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本。”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看来,随着保护举措的不断丰富与深入,未来,海南还将保存更多的生物多样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本。(本报海口5月21日讯)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关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理论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智慧园区助推自贸港“向数图强”
谢京会见匈牙利客人
海南胡椒产业技术体系启动运行
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将于5月28日至29日召开
文昌灰塑:刀堆手绘描出万紫千红
切实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 以高质量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家门口过上好日子就是乡村振兴”
2024“侨商共建自贸港——走进儋州”招商推介会举行
以自然之道 养万物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