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张占斌 杨若曦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认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培育好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肥沃土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重点在“新”,更在“新质”,不仅需要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更是对传统产业的更“新”与提“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以“新苗”比喻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苗”要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环境、科学的方法,加快新质生产力“新苗”成长,但不能揠苗助长,应全面深化“土壤、环境和方法”改革。

  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土壤

  “土壤”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土壤”,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主要体现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两个方面。

  一方面,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方式,将新质生产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数据等创新型生产要素和商品,以横向纵向的方式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延伸,构建新型生产体系、分配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新质生产力生于科技、长于科技,不仅要对之前不适应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更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要求等,实现科技体制创新。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出发,加强党统一领导下的科技统筹规划。识别重复、冗余、恶意竞争的科技项目,协调各行业、各领域相互合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最大程度协同研发和应用新质生产力。

  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环境

  适宜的环境是保障“新苗”成长的必要条件,即通过改良和维护治理构建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营商环境,依靠全社会共同发力让其“活下来、稳起来、长上去”。

  一是政府提供扶持政策,用改革帮助新质生产力“活下来”。重大技术的突破,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一段长期持续的过程。对于一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还不能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项目,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以更大力度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资源配置,帮助这些项目生存,保证技术研发的持续性。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研发热情。

  二是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治体系,让新质生产力“稳起来”。新质生产力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公平稳定的法治环境。要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以法治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技术创新研发氛围和产业成长环境。

  三是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建立有利于新质生产力“长上去”的生态环境。以适应发展的外部支持,用共享开放的心态,搭建大格局、广视野、利成长的创新平台。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起来的良好氛围。

  改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

  改进方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式,为新质生产力寻好苗、喂好料、组好队,更是为新质生产力探索好营养、优品质、高价值的施肥过程。具体是要改革人才、技术、产业等方面。

  一是改进人才培育方法。结合国际人才培养环境,改革现有教育体制,选拔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好苗,做好新质生产力人才储备。不同的人才有其不同的兴趣和优势,要以不同路径、不同发展模式,因人制宜地为青少年、中青年甚至具有各行业丰富经验的中老年提供发挥个人优势的平台。人的发展动力不仅来源于兴趣还要有激励,要为人才发展做好后备保障工作,用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机制、更全面合理的激励手段、更符合创新引领的评价机制,带动人才成长。

  二是改进技术转化方法。鼓励技术的成长、转化和应用,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政、金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三是改进产业融合方法。通过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应用与融合,推进传统产业的再培育。以创新技术、新能源技术引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与壮大,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融合产业。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防止新质生产力走偏,保障新质生产力是在制造业这条道路上,走的是以实体经济为重点的发展道路;要防止完全摒弃传统产业,切实做好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产业的转型,将传统产业前期积累的平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要防止极端思想,不要为了保持技术的自立自强,而拒绝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

  【作者张占斌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作者杨若曦单位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关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理论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自觉做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模范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更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