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以鲜
要进入仕途,摆在杜甫面前的只有这么几条路。
以父荫入仕,这个机会杜甫当然有,几年前就给了同父异母的大弟弟杜颖。
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杜甫一共考了三次(贡考、制考、殿考),均以失败收场。
通过显赫人物的举荐入仕,杜甫试过多次(比如请韦济引荐),效果并不明显。
用隐居出名以退为进,也可以入仕,杜甫并不是没有想过,甚至也试过(比如短暂的蓝田隐居)。杜甫早期的漫游,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浪迹于玄宗陛下的“丰草长林”,未必不可以视为一种青年时代的泛隐居尝试。这条路未知因素太多,更渺茫。
最后还有一条,只剩下从戎这一条路了。
唐人以从戎或从边而入仕,然后再进入高阶层的人士大有人在。也有中了进士因仕途不如意而从戎的,这样会带来更多更大的升迁机会,杜甫的朋友高适和岑参就是这样干的。
《旧唐书》载:高适进士及第后,只得了汴州封丘县尉,那个小官根本不是高适想要的,立马辞了客游河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天宝十一载(752年),高适随同哥舒翰入朝回到长安,哥舒翰还在玄宗面前盛赞了他的这位诗人掌书记,从戎的经历可以说影响了高适的一生。不久,高适又要还边,饯行之际杜甫写下《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这首送别诗写得很有几分汉乐府风味儿,读来十分亲切,为之后在“三吏”“三别”等名作中将汉乐府精神写入化境做好了准备。不断从古典传统中汲取力量,并注入自己的血液,学古而不泥古,这确实是杜甫的过人之处。杜甫在诗中对高适弃官而从边(鞍马上的诗人高适完全像一个地道的幽并青年)的行为大加赞赏,并鼓励说虽然现在还只是一个掌书记,但未来不可限量,未必不能成为一方军政首脑——杜甫还真有点儿预言家眼光——高适后来确实做了好几个地方的刺史(蜀州和成都都做过)。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表露杜甫从戎的想法,其实还是可以隐隐感觉到的。
高适能够顺利进入哥舒翰的幕府中,得感谢一个人的引荐,这个人叫田梁丘,是哥舒翰的幕府判官。两年后的天宝十三载(754年),田梁丘受哥舒翰的委派返回长安,杜甫写了首《赠田九判官梁丘》,显然是想走高适走过的路数,希望田判官能够引荐自己进入哥舒翰的幕府中。杜甫同时还写了一首《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请田判官转呈哥舒翰,杜甫的意图再明白不过。但是,流年就是不怎么顺,他寄予厚望的哥舒翰将军不久生了一场重病(沐浴中风),不得不退还长安养病。这场疾病不仅改变了哥舒翰本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杜甫的命运。
杜甫的从戎入仕梦就这样又一次泡了汤。
时间很快又过去一年,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已经四十四岁,勋业还是一无所成。
“独耻事干谒”的杜甫只有再次放下身段走老路,想到刚刚取代陈希烈宰相不到一年的左丞相韦见素,于是写诗《上韦左相二十韵》以结交韦见素。韦丞相为人并不坏可是胆子小,在右丞相杨国忠面前说不起话。尽管如此,估计还是帮杜甫说了几句情。
这年冬天的十月份,一直在“参列选序”的杜甫,“旅食京华”整整九年的杜甫,终于等来一个结果。那个在杜甫心中神一样存在的玄宗及大唐王朝的吏部官员,终于向杜甫下达了任命:河西尉。一个让玄宗惊喜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就下召想要的人(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等了三四年,等来的却是一个河西尉!
我们知道杜甫的理想是帮助他热爱的玄宗皇帝成为像远古明君尧舜一样的人物,由于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失败,杜甫后来不断降低标准。就在前一年的《进雕赋表》中,杜甫给自己画了一条红线:不能低于从六品上的著作佐郎。而这个河西尉才从九品,杜甫有点儿恼怒了,并立刻想到他的朋友高适辞去封丘尉的故事。杜甫也来得爽快:不就!
杜甫虽然很想入仕为大唐效力,这一次,他还是勇敢地拒绝了。
而且,后来杜甫还拒绝过两次。
唐代在对于官员是否赴任这一点上还是开明的,吏部下达文书后,被任命的人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在拒绝之后还会再次获得任命机会,通常而言再次任命的官位要比之前的略好。
吏部收到杜甫的辞职书后,很快改授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职责是看守兵器甲仗,管理门禁锁钥等。这个职位官阶上略高于县尉,从八品下。就算是这样一个位置,说不定还是哥舒翰从中说了情才得到的,毕竟哥舒翰在读到由田判官转交给他的杜诗后,对杜甫还是有印象的。
杜甫的家已于两年前自长安迁至长安东北方向的奉先县,现在长子杜宗文年近五岁,次子杜宗武也有两岁。从两年后的《北征》诗中可知,到了天宝十四载,杜甫的家里面至少添了两三口人丁,大大小小的加起来有十口之多。杜甫肩头的担子很沉重,这种情形之下,杜甫只好到右卫率府报到,开启诗人的从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