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整个项目由3个团队通力合作,我们主要研究抗根倒,另外两个团队分别研究抗茎倒、搭建CRO平台加快分子鉴定等测试工作、提供优良材料等资源。”徐妙云说,多团队协同,大家定期探讨,确保劲往一处使,推动成果加快产出。
种业作为未来产业,研发周期长、复杂程度高、成果转化周期慢。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首批科企‘揭榜挂帅’的27个项目,吸引超过70家科企共同参与,目前已在生物育种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玉米、大豆、蔬菜等主要品种以及智慧育种等方面创制取得新进展,申请专利16项。”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产业促进部负责人夏勉说。
他还透露,实验室在总结首批科企“揭榜挂帅”项目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推出的第二批项目将重点关注已有科研成果在中小种企中的成果转化,力争以制度集成创新赋能培育未来产业,打造种业新质生产力。
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解难题
自动化生产线飞速运转,经过清洗、压榨、打浆等流程,椰子被加工成新鲜椰浆……在定安县黄竹镇,海南豪蜜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加工所副研究员邓浩时不时给工人们做技术培训,指导他们更高效地生产。
除了科研人员,邓浩还有一个身份——企业科技特派员。这一年来,他常常往公司跑,与研发课题组同吃同住解难题。“记得有次4天就找出3个研究课题,企业的科研需求远超预期!”直观的感受让邓浩直言。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海南推出了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2016年成立至今,豪蜜公司已发展为集热带果蔬加工、储运和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在这过程中,企业也面临成长的烦恼,比如生产规模需扩大、加工淡旺季明显、技术研发不足、精深加工程度待提升等。
“一直以来,工人们要检查波罗蜜是否是锈果,只能切开来看,费时费力,效率较低。”发现这个问题后,邓浩与企业联合申报了省里的科技项目,希望能研发出一种波罗蜜锈果分选器,提高企业机械化水平。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除了申报项目外,邓浩和团队还从鲜切波罗蜜保鲜、速溶斑斓粉产品开发、椰子水灭菌工艺升级等方面,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在邓浩看来,科技创新是抽象的大课题,落入生产线,却能细化为一个个关键的技术突破点。短期看,是改进加工技术,提升设备的综合利用率;长期看,是产学研深度联动,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省陆续派出百余位企业科技特派员。”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鼓励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机制松绑让科技成果进市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出来,才能真正服务社会。”海南大学研究员万逸介绍,他率领团队研发的FORBID-M荧光光电微生物快速分析仪,在实验室“沉睡”2年后,终于以作价投资入股的形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这台有5项发明专利和技术支撑的分析仪,不仅大大缩短了微生物检测时间,准确度还能达到90%以上,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微生物检测工具体积大、无法便捷式携带以及操作复杂等痛点问题。
但让万逸苦恼的是,长期以来,科研人员没有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即使有机会转化,还要经过报批等繁琐手续,科技成果难以进入市场。
2022年,海南大学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将科技成果95%的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赋权后,教师进行成果转化,到学校相关部门报备后,就能直接与企业谈判。
后来,万逸团队以科技成果作价金额80万元投资入股相关企业。如今,分析仪被推广至福建、四川、北京等地多所科研单位和公司应用。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绊脚石”,海南大学赋权改革成效显著——2023年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超过近十年总和。
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省科技厅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政策,提出在海南大学的基础上,面向我省相关单位逐步推广赋权试点。
“要把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通过加大政府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项目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模式,集中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
据了解,2023年海南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3亿元,同比增长超46%。近三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近3倍。
(本报海口6月2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