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儋耳硕士”曾开
广东揭阳知县陈鼎新赠予曾开的“翰苑名魁”牌匾。 陈有济 摄
海南道分巡副使兼提学韩廷芑赠予曾开的“儋耳硕士”牌匾,当代中国楹联泰斗马萧萧重书。 陈有济 摄

  ■ 陈有济

  儋州市中和镇水井村因一口清澈甘甜的水井得名,其地钟灵毓秀,向来文教昌盛,人才辈出。有“儋耳硕士”之誉的明代儋州最后一位举人曾开就是从水井村走出去的人物。

  曾开(1614年—1684年),字公实,号泰阶,自幼资质聪慧,又得父亲曾廷策精心栽培,学业优秀。崇祯六年(1633年),19岁的曾开到广州应乡试,名列全省第三,考取广东“经元”。曾开一举成名,当时任考官的揭阳知县陈鼎新对他十分欣赏,题写“翰苑名魁”匾额相赠,以示称赞。

  曾开科举出身,一向重视教育,他在归居家乡期间,修建了曾公祠。祠内祀曾氏有名望的祖先,同时也作为他施教的场所。

  曾开潜心育才,培养了不少士子。曾公祠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担负着教育功能。水井村历来不乏人才,与曾公祠的存在密切相关。

  曾开在执教曾公祠之余,为复兴儋耳文教,他还发起重建了儋州的州学。

  清代初期,兵荒频仍,儋州学失修,年久渐圮。为复兴儋州教育,曾开一度与州官商议州学重建事宜,但由于经费不足等缘故,都没有下文。依靠官府暂时无多大进展,曾开改而发动民众力量,着手另行谋划。顺治十四年(1657年)冬至后,在曾开的努力下,财力、物力、人力全部到位,儋州州学正式重建。然而,次年正月时,恰巧曾开有公车之行(赶考),原定计划又遭旁人议论,于是工程停止。直到四年后的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曾开顶住各方压力,带头捐资,学正陈祝、训导欧阳霖也各捐俸十金,同心筹划,工程才得以继续。康熙元年(1662年),仝元枢赴任儋州知州,他对州学的重建也捐资支持。

  儋州州学的重建在官民同心协力下很快告竣,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奠定了有清一代儋州最高学府的基本格局。

  因对儋州教育有功,顺治年间任海南道分巡副使兼提学的韩廷芑授予曾开“儋耳硕士”的牌匾,表彰他在地方教育中的贡献。后来,知州王师旦又重书此匾。

  曾开才思敏捷,写文章援笔立就。他曾编修《儋州志》三卷,可惜早已散佚。今天,从他留下来的《议修儋学疏序》中,仍可窥见其为文笔力之一斑。曾开尤擅写诗,他的诗以清新自然为主色,作品被民国《儋县志》收录者有二百多首。

  曾开的诗,以吟咏“儋州八景”的五律《咏儋八景》流传最广。

  《咏儋八景》语言工丽,用典自然,想象奇特,非同凡响。诗中,曾开逐一对“八景”进行“泼墨”,以敏锐的观察与体会,捕捉“八景”的特点,精心构思,细致雕琢,运用形象的譬喻、瑰丽的想象和恰当的典故,或描绘它们的秀丽风光,或缅怀与它们有关的历史,或通过它们寄托对儋州未来的憧憬……充分展现了“八景”的独特之美,让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曾开年登七十,这一年他离开人世。曾开一生心系乡梓,造福地方,“有功于儋”,因而备受时人和后世推重,入祀乡贤祠,“州旧志列儒林,府志列名贤”,《琼州府志》和《儋州志》都将他作为乡贤看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深读·海南
   第007版:潮起天涯
   第008版:澄迈新发展
   第009版:新海垦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中国新闻
   第012版:中国新闻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留法赴琼探路革命
“儋耳硕士”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