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草人立在天地间

  ■ 周华诚

  谷小蛙走到田里去。田里已然是一片金黄。金风送爽,什么是“金风”,谷小蛙算是真正见识到了。风是有颜色的,长长地拂过大地,而稻穗低垂,秋天的田野送来香气。香气这个词,原本就来自古老的大地,现在大地正把事物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令万物心安。

  老曾和女婿一起,在这个季节开始变得忙碌,在土地的收获过后,村民们会有很多喜事要操办,上梁,进屋,嫁女,娶亲,过大寿,宴亲朋。老曾的日子通常需要提前一两个月预约,他在一个本子上记下要奔赴五里八乡的日期。老曾身板厚实,肚子很大,个头一米八,体重一百八,看上去就像是一尊弥勒佛,加上他笑口常开,见谁都先拱手,道一声“恭喜恭喜”,因此就成了五里八乡最受大家欢迎的人物。这么说吧,哪里有喜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老曾的绝活是“喝彩”,传承自他的祖辈,初中毕业时他跟随父亲学木匠手艺,经常听到父亲的上梁喝彩声。那时候,农村造房上梁,都要有人喝彩,喝彩声一起,那多热闹喜庆——

  “天地开场,日月同光;今日黄道,鲁班上梁——”

  老曾继承了“喝彩”的技艺,还拉起了一个班子,带了六七名徒弟。威风锣鼓敲起来,丈八唢呐吹起来。一辆五十菱的小货车,车上装着威风锣鼓,扎着红绸,拉一车人,经常在乡下来去,老曾是万千喜事的现场见证人,是多少年乡村生活变化的亲历者。

  老曾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喝彩歌谣”的传承人,他心宽体胖,笑口常开,他的嗓子也是越来越洪亮了。

  在这次丰收之前,我们预约了老曾,请他到稻田里来为大地丰收喝一嗓子彩。

  “这个事好啊!”老曾说,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讨生活,土地待我们不薄,很少有人想到为大地喝彩。好事,好事!这个事情老曾满口答应下来。

  开镰的这一天,老曾的小货车拉着威风锣鼓,扎着丈八唢呐,拉着一车人,来到稻田。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大喝曰:“福也!福也!福也——”

  田间早已围满了农人和乡亲,以及远道而来的稻田的朋友们,大家齐声应和:“好啊——”

  这一嗓子,是喝彩的“起”,喝彩师要把这一声彩头传递给稻谷、麻雀、山川溪流,传递给高处的神明,传递给所有辛苦劳作一年的农人。

  接下来,一连串的词语,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

  稻谷两头尖,

  天天在嘴边,

  粒粒吞下肚,

  抵过活神仙……

  谷小蛙这一天在稻田里见到了很多有趣的朋友,诗人赵丽华、余风、小荒、志华,小说家周新华,散文作家小荷婉婉,水稻科学家沈希宏,书法家缪小俊,当然,还有古珠收藏家许丽虹,布艺玩家葱花,美食家阿也,等等,很多朋友都来了——其实所谓的这家那家,都是虚名,大家到了这稻田里来,就都成了稻友;跟着老曾一起在田埂上游走,心里那个欢乐啊,一个个就好像重新变成了孩童!

  孩童们,把稻田变成了游乐场。

  接下来,这群孩童要在稻田里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

  ——这想法简直是太疯狂了!谷小蛙奔前跑后,见证了整个过程。对了,为什么想要在稻田里竖一个稻草人?根本原因是,这片稻田不仅仅生长粮食,还生长想象、生长快乐。在丰收的时节,我们有了大把的稻草,就想着要做一个巨大的稻草人开心一下。

  从有这个令人兴奋的想法开始,大家就进入了玩的状态,首先是构思、画草图。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稻草人呢?该有多大才好?要怎么扎?要立在哪里?需要多少个帮手?

  一个巨大的稻草人,六七米高……想想都激动啊。如果一件事能让你激动起来,那么,就去做好了。不过,其实直到稻草人竖立起来之前,大家都还是心中没底的。

  稻草人的总设计师是赵统光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建筑师,还几乎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稻草人,本质上可以看作一座建筑——经过几个晚上的思索,挥动画笔,刷刷刷,渐渐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的稻草人大侠形象出来。然后是细化,设计结构、正面侧面图、效果图。

  一切在落地之前就需要盘算,在人所不知的地方。

  在某个傍晚来临之前,稻友们来到稻田,一起在金黄的稻浪间,在一条宽阔的田埂上扎稻草人。原本计划在落日余晖里让稻草人竖立起来,但没有想到工程量如此巨大,于是,一些工作延后,决定第二日上午再完成稻草人。稻草人的骨架,赵统光用了三天时间,和几位农民父亲一起提前设置完成。

  在稻田扎稻草人的现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不知从何下手。赵老师将大家召集起来,拿着设计图开始讲解,宽檐帽、蛋挞裙、流苏披风等等,对每一个技术要领,都要分解到位,对每一个任务分工,都要定位到人。小稻友们也参与进来,大家以家庭为单位,领到了各自的任务。

  戴上手套,拿上工具,开始干活。那宽檐帽,光是那竹制的骨架都比一个成年人展臂还要宽。稻草理顺,用线捆扎好,再将其固定到骨架上,逐个排布。在为稻草人扎裙摆时,这一家子配合得如此默契——妈妈整草,爸爸捆线,闺女米兰负责剪线。小青梅瓜瓜和Mandy则是田埂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会儿理稻草,一会儿找麻线,到处都是她们俩形影不离的可爱身影。

  这么巨大的稻草人,肩上的杆子就有七米宽!如此霸气的稻草人,能不能成功竖起来?

  真的不知道。

  但是这恰恰就是整个事情最为美妙的地方。

  如果一切都如预想中完美,毫无波澜,无非只是完成预定任务而已。

  但是稻草人竖立起来的前五分钟,都没有人能保证一定会成功。

  真的太巨大了,太难了。

  一二三、一二三……十几个汉子抬着稻草人穿过稻田,金黄的稻穗拂过他们的身体。其他所有人都在岸上加油鼓劲。

  可是,要把这么巨大的稻草人竖立起来,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没有吊车,没有什么特殊的工具,只有绳索,靠人力在各个方向使劲。

  正是过程的艰辛,结果的不可预知,才让整件事变得更加有意义。所有值得去尝试的事情,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所以,当稻草人如愿竖立在稻田上空时,每个人都如此开心。

  竖立一个巨大的稻草,哪里只是在游戏?这几乎就是传统中国里的诗意生活。每个人都在劳作之中,享受劳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终于,稻田守护者——“Paddy奥特曼”(沈博士命名)如期降世,成功出现在水稻田上空。

  它将守护这一片水稻田的丰收。

  它也将守护这一片土地上,农人的劳作与汗水。

  它守护孩子们的快乐——不仅仅是学校里和课堂上的快乐,还有在大地上追逐嬉戏、四处飘荡的笑声。

  它也守护大人们心里仍然残留的一点点诗意。

  作家莫小米老师说:“这是最古老的诗意,也是最现代的风景。”

  “福也!福也!福也——”

  老曾的喝彩歌谣,也在稻田与天空之间激荡起情感的力量;这座巨大的稻草人“Paddy奥特曼”立在天地之间,像是一个守护者,走过春夏秋冬。

  每次当我们走过那片稻田,远远看见稻草人时,都觉得它简直是一种图腾,一种象征,一种看起来带着某种骄傲和不甘平庸的神态,在陪伴稻田里的一切,也创造和生长着新时代下的稻田故事。

  稻草人,不就是这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深读·海南
   第007版:潮起天涯
   第008版:澄迈新发展
   第009版:新海垦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中国新闻
   第012版:中国新闻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稻草人立在天地间
回老家
给鸡打伞的老人
拽住青春不松口
《夏日》(版画)
衔一口新泥
农庄游
刘开渠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