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游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元稹《小暑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小暑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小暑时节,各类新鲜时令食材纷纷上市,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饮食原料,形成了很多食俗。
小暑吃饺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伏日吃面是传统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据东晋史学家孙盛《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所谓汤饼,即热汤面。小暑前夕的六月初六日(闰月除外)为“天贶节”,此节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
小暑吃鳝鱼。鳝鱼又称黄鳝、长鱼、田鳝、田鳗、血鱼、罗鱼和无鳞公子等。除了西北,全国各地都有黄鳝。由于三伏时节,黄鳝格外肥壮味美,食用之后滋补作用明显,故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关于鳝鱼,唐代孙思邈说:“主少气吸吸,足不能立地。”明代李时珍也说过:“性味甘温无毒,入肝、脾、肾三经,能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湿。”
小暑吃伏羊。“伏羊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始于尧舜时代,每年初伏之日开始,直至末伏结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美食节日之一。鲁苏浙皖等地区都有这一食俗。2002年7月11日,江苏徐州举办了首届伏羊美食文化节,此后每年都会举办彭祖伏羊节。徐州民间还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2021年,“徐州伏羊食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山东也有伏羊文化节,时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四至六月初九。
小暑吃兔肉。兔有家兔、野兔之分。家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除了祖传白兔,还有日本大耳兔、青紫兰兔和新西兰兔等。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吃兔肉的习惯,民谚有“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之说。“长春轩”五香兔肉是河南开封的传统名食,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种兔肉野味醇浓,五香调和,肥而食之不腻,瘦而食之不柴,色鲜味美,别有风味。传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后经开封返京,品尝了“长春轩”兔肉,赞不绝口。“长春轩”兔肉从此更加出名。缠丝兔是四川广汉的传统美食。此品选择当地的大耳仔兔,先把冰糖、生姜、白酒、酱油和五香粉等调料拌成糊状,然后涂刷剖宰好的兔子腹内,再用麻绳缠绕兔身,使之不走气,放入缸中封存一段时间,取出晾干或是烘干,再用原汁煮熟即可食用。我国医学认为,兔肉性味甘凉,具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和凉血解毒的功效。
小暑吃绿豆芽。很久以前,我国民间就有绿豆芽制作工艺的记载。随着绿豆芽普遍食用,其制法也不断得以改进,食用方法自然也多种多样。据传孔府有道名为“金钩挂银牙”的菜肴,就是绿豆芽炒虾仁,又名“寿星拄拐杖”。我国医学认为,绿豆芽性味甘、寒,入肝、肾二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降压和润喉止咳的养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