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晓东
近日,有业内人士揭秘了一部微短剧的成本构成——制作成本约60万元,投流花费约400万元。有的微短剧投流花费占八九成,引发了网民对微短剧成“流量生意”的讨论。“投流”可以理解为投放流量,也就是将短剧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剪成短视频,然后花钱投放在各个平台,在用户免费看完前几集后,有人会付费几十元至上百元解锁后续剧情,形成微短剧收入。投不投流、投多少流,往往决定着一部微短剧能赚多少钱。
影视剧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教化作用。微短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采取一些市场化的营销手段无可厚非。但要警惕的是,现在有一些微短剧流量主要靠高额投放“跑量”,而不是靠优质内容“破圈”,某些短剧虽然粗制滥造,但也可能在“庄家”资金“杠杆”的撬动下“几天赚一亿”。这种“以银子换热度,以热度挣银子”的模式,让微短剧成了“商品”而不是“作品”,也可能使真正的好作品、好演员陷入边缘化。
从生产现状看,一些制作团队“什么题材能‘爆’就拍什么”。有的剧名标新立异,情节“狗血”擦边,故事套路不外乎“霸道总裁小娇妻”“隐藏富豪复仇记”等,让人看来觉得媚俗,没有“营养”;有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就改编、翻拍,涉嫌违法。
从社会影响看,有的微短剧充斥色情低俗、血腥暴力、三观不正的内容,宣扬“有钱就有一切”的价值观,对年轻人产生不良示范……种种扭曲的乱象,必须予以纠正。
微短剧发展切不可“微短视”。微短剧要健康发展,必须约束不择手段逐利。近年来,投资者在影视剧创作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从内容、选角到设备租赁、前后期制作,很多时候都由“金主”说了算。编剧得按流量喜好定制“槽点”,导演得按流量走势挑选“明星”,为了压缩时间、节约成本,演职人员不得不超负荷工作……在2024电视剧导演大会上,《甄嬛传》导演郑晓龙呼吁“把选演员的权力还给导演”,喊出了对这种现象的反抗。
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要划定红线、标明底线,提高质量标准和准入门槛,坚决下架色情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的“毒鸡汤”,卡住粗制滥造、标题党、反社会的“烂制作”,帮助微短剧行业树立“内容至上”的价值观,迫使“外行”让位给“内行”创作者。
当前,我国已明确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下一步,要加快制定微短剧导向、片名剧情、推广宣传等方面的规则,强化日常监管,对违法违规者亮“红牌”,给守法创作者开“绿灯”。此外,还要引导各平台加大对微短剧内容的把关与审核,采用多元算法分配引导流量,给优质内容更多曝光机会。
事实上,回归内容本质的微短剧,也能获得大流量。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将流失海外的文物拟人化,抒发了家国情怀;《二十九》提炼女性互助精神,受到观众好评。这些微短剧都是凭借着优质内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传播。
微短剧要继续发展,必须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不比投流金额和成本压缩,比创新、比内容、比内涵,从“套路化”走向“精品化”,真正成为优质影视作品的“轻骑兵”、新兴影视技术的“创新田”,成为满足老百姓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的“营养品”。 (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