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墓地,有一座三角造型的白色纪念碑——这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所树,最稳固的几何图形寓意着他们在战争中所做出的默默无闻,却又如地基一般不可撼动的贡献。出人意料的是,长眠在此的英雄们多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国,镌刻在纪念碑上的“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16个汉字,清晰地留下了他们的姓名——南侨机工。
今年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5周年。近日,海口举行《再会南洋:南侨机工后人千里寻亲路》(以下简称《再会南洋》)新书发布会,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本书汇集60余篇南侨机工后人及海内外相关人士的文章,以37.4万字、420页、逾170张图片缅怀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英雄事迹。
作为《再会南洋》一书的主编,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永久名誉会长林秋雅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谁是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即“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这一特殊的群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一群远在重洋之外,却心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爱国爱民,我死国生”精神的爱国华侨组建而成的救国救亡力量。
1938年10月至1939年初,中国沿海港口先后沦陷于日本侵略者的攻势,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记载:“海口概被敌占,外货可入口者,只靠香港安南两路而已……”然而,这条细细的“输血管”也在不久后被日军切断,抗日物资立刻陷入极度贫乏、难以为继的紧张形势中。一时间,处于大后方的滇缅公路成为了抗战物资输送最为重要的通道。大批由华侨华人、国际救援组织捐赠及政府采购的军械、汽车、汽油等抗战急需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缅甸进入中国、支援中国抗战。
滇缅公路已通,担负运输职责的汽车司机与修理工却十分紧缺。正在此时,星布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作出了杰出贡献。林秋雅介绍,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下南洋”的华侨华人群体(尤以琼籍华侨华人为最)为谋求生路,多供职于司机、汽修工等服务岗位,使得华侨华人中保有大量的专业机工,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
1939年2月,由陈嘉庚任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正式向海外华侨华人征募汽车修理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当年2月至9月,短短7个月内,共计3200余名来自南洋的华侨青年响应号召,回国担负起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日军需物资的任务。这其中,琼籍华侨华人便有800多名,占机工群体的四分之一,引得陈嘉庚赞誉:“海南地方不大,但参加人数最多,这说明海南华侨是最关心祖国的。”
战火中,南侨机工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万宁籍华侨王文松惜别家中老小,先后招募200多名机工同事,自备设备回国支援抗战,不幸于胜利前夕的1944年牺牲殉职;女性机工李月美瞒着父母,穿着胞弟衣物女扮男装报名回国,在运输线上抢运大量伤员、医药、武器,直至负伤送医,方被发现女性身份;大龄机工陈昭藻为能报国,偷偷将年龄少报了7岁,获得录用后即将年仅10岁的女儿送回海南老家,自己则投身到抗战最前线去……
3年,3200余人,45万吨抗战物资。这是南侨机工留给世人简短又厚重的关于数字的记忆。他们不畏艰险,冒着日机的轰炸、车祸和疾病的危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侨机工用生命和血汗打通了被誉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公路,在粉碎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企图的丰功伟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父辈的名字
关于南侨机工的记忆,并未随着时间流逝在世人的脑海里渐行渐远。多年来,在机工后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努力下,南侨先人的形象,被文字与言语勾勒得越发清晰。
《再会南洋》书中,记述了机工后代汤耶碧寻亲的故事。对汤耶碧来说,父亲的名字是一个“结”。自出生后,汤耶碧从未见过生父,对于父亲汤仁文的记忆,全靠一张模糊褪色的照片和母亲、家人的口口相传:父亲的车队停留在芒市附近,因而认识了母亲;迎亲时,父亲找来助兴的车队好不壮观;因为战事吃紧,父亲的车队调到了贵州、四川一带,一家人聚少离多;抗战结束后,父亲随车队去了广东,此一别,夫妻、父女之间再未见过面……汤耶碧回忆,母亲去世后,自己便踏上了寻根之旅。
经人指点,汤耶碧开始在南侨机工的队伍中寻找父亲的踪迹。为弄清父亲的名字,汤耶碧费了不少力气:“父亲用广东话将‘仁’字读成‘银’,母亲又将‘银’模仿成‘永’的音。所以,我一直将父亲的名字记成‘汤永文’。”也正因错误的名字,很长一段时间,汤耶碧在机工之列根本找不到父亲的讯息。
多年后,在与族中长辈的谈话中,汤耶碧方才弄清生父的真名。在槟城海南会馆的帮助下,2012年,汤耶碧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十数天的寻访中,汤耶碧终于找到远在南洋的汤氏血亲,见到父亲的坟冢。汤仁文的形象也愈发清晰起来:他1920年便到南洋学习裁缝,其父在马来亚还拥有一间裁缝店。为了回国抗战,汤仁文抛下优越的生活,回国当起卡车驾驶员,从3200余名机工当中脱颖而出,入选由38人组成的中央军校特训班小分队。他还担任运输队伍第七班班长,运送战略物资,辗转于重庆—昆明—大理—芒市—畹町—缅甸等地之间。日本投降后,因傣族岳父母不同意他带妻女远走,汤仁文只能忍痛离别妻女回到了南洋……
临别,汤耶碧带走了父亲汤仁文的一抔骨灰,送回云南老家,与已辞世的母亲合葬在一处。
汤耶碧的寻根之路,是广大南侨机工后人找寻前人踪迹、感怀时代风云的小小缩影。多年来,无数的南侨机工后人追随父辈的足迹,将机工的事迹、荣誉从历史的尘土堆中捧出。现如今,所有的南侨机工均已辞世。但机工后人与关注南侨机工的各界人士一遍又一遍地复现、讲述机工先人的喜怒哀乐与家国之爱,一字一句堆砌起世人关于南侨机工的历史记忆,希望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爱国爱民,我死国生”的机工精神永存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