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人才保障服务,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
澄迈:念好人才“引育留”三字诀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澄迈开展活动。(受访者供图)

  澄迈县返乡创业大学生王汉鹏正在直播。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摄

  清华大学学生唐莉嘉(前排左一)此前在澄迈县开展调研活动时留影。(受访者供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青年驿站的各项服务很贴心,为像我这样从外地来澄迈参加面试的年轻人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近日,刚从北京一高校毕业的黑龙江人王海川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之前和家人来海南旅游时曾来过澄迈,加之老城镇汇集着众多数字企业,与他专业对口,此次接到面试通知时,便想着入住驿站试试。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近年来,澄迈县推出多项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前来干事创业。除硬件配套外,澄迈还着力打造返乡创业大学生、乡村振兴指导员和清华大学工作站三项人才引育工程,用人才力量撬动产业发展。

  念好“引”字诀 激活返乡人才“蓄水池”

  赏竹品茶,沉香明灭,雾气缭绕间,馥郁醇厚的茶香和沉香的香味儿弥漫整个房间。澄迈文儒镇夏水村的簕竹文化工作室内,澄迈县返乡创业大学生王汉鹏看着盆景园,一杯清茶入喉,将4年来在澄迈的创业故事娓娓道来。

  王汉鹏是土生土长的文儒镇人。大学毕业后,王汉鹏留在省外工作,2020年,他选择回到家乡。“4年创业路,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关键。”7月23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见到王汉鹏时,他正忙着准备直播,为盆景产销做足准备。

  创业之路充满挑战。“盆景园一开始只有3名工作人员,涵盖种植、销售和包装,但随着订单的增多,有些力不从心。”王汉鹏告诉记者,彼时澄迈县委组织部伸过“橄榄枝”,邀请他参加澄迈县第7期扶持返乡入乡大学生自主创业评选比赛。不曾想,王汉鹏获得综合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并将6万元奖金用于补贴盆景园的日常经营。

  “我当时就想,县里倡导我们大学生返乡创业并提供相应的展示平台,给我们返乡创业提供很好的基础。”王汉鹏直言,有县里的大力支持,他开始寻求转型,将盆景销售模式向高端转型,并配套引入沉香资源,通过线上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近年来,澄迈把引导大学生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作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手段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渠道,针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缺平台、缺资金等迫切需求,在海南省率先开展“扶持返乡入乡大学生自主创业评选活动”。同时,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返乡入乡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指导、培训、扶持和奖励。截至目前,共计开展9期扶持返乡入乡大学生自主创业评选活动,累计扶持返乡入乡创业大学生近300人次,兑现扶持奖励资金1000多万元,撬动创业资金约2亿元。

  从在朋友圈里发图、发视频到直播带货,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的“海普”到对答如流地与网友互动……整个线上直播的过程,也是王汉鹏4年来一步一步摸索、成长的过程。

  念好“育”字诀 构建人才培养“生态圈”

  “8月1日‘北京——澄迈’,我又要回到去年的稻田旁。”7月25日,清华大学大三学生唐莉嘉谈起即将再次去往澄迈时,充满了期待。

  2020年,澄迈县与清华大学签订协议,共建“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该工作站是清华大学在海南省建设的第一个乡村振兴工作站,支持清华大学团队长期到澄迈开展相关工作,并吸纳更多专业人才进入到乡村,为澄迈乡村振兴的事业贡献力量。

  今年也是唐莉嘉第二次来到澄迈。

  “我这次还想回去看看村里的阿婆,看看庭院经济的发展,再对积分制进行深入研究,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来海南发展。”唐莉嘉告诉记者,她是河南人,在澄迈永发镇开展调研活动时,印象最深的除了美丽的风景,还有当地淳朴的民风。

  “逆流”来到乡村的还有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陈科良,扎根澄迈的三年时间,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大哥哥,你就是我们村里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吗?”“是啊,你知道清华大学和北京不?”“当然知道啦。”“光知道不行,还是要好好学习。”每周末,陈科良会和同事冀途、连蓉一起去村中老乡萍姐家吃饭,而最近正逢暑假,村中的小孩子也多了起来,“缠”着大哥哥们聊外面的世界。

  “这就是我想要的,也是我们三人一直坚守在永丰村的原因,给乡村的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启蒙的种子。”陈科良告诉记者,他也是乡村的孩子,从小乡村走进大都市,见过繁华但更怀念乡村。

  如今,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陈科良心中也有了下一步的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的知名院校来此开设讲座、论坛,并开设公益助学辅导班,帮助更多的本地娃娃走得更远。

  “如今,我们也在积极与澄迈县委组织部对接,为下一步的人才服务和培育做好准备。”言语间,陈科良对未来的发展始终充满着期待。

  念好“留”字诀 搭建乡村人才干事“平台”

  “阿公,最近雨大早点回家”“你好,罗驿村的古村落群,您再往前走500米就到了”“护苗护的就是这群小娃娃,现在暑假,咱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多费心”……从三亚市回到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的一年时间,这是陈开成的日常。

  2023年7月,陈开成一头扎进村里谋划发展。

  “我们村基础很好,既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游客如织的旅游景点,我们将村委会办公楼建在村子的入口处,也是景区对面,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村民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服务好游客。”陈开成谈起罗驿村的发展,脸上很是自豪。

  近些年,为解决一些地方村级组织力量不足、能力不强、产业薄弱、治理水平不高、乡村振兴后劲不足等难题,澄迈县紧扣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破解人才紧缺难题,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一批既有浓厚乡土情怀、又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打硬仗、攻难题。

  像陈开成这样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在澄迈县还有很多。截至目前,澄迈已先后选派五批313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到村服务,基本实现144个行政村、47个社区、5个农场居全覆盖。

  “来当指导员,就是尽自己一份力,帮助村子发展。”陈开成说,哪怕是和村民主动打一声招呼,帮村民填一份材料,多干点务实的事,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人才既靠引进,也靠培养。青年归巢,承载着他们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认可与期许。

  “引进、培养、用好各方面人才,才能不断把澄迈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的胜势,推动各类人才大显身手。”澄迈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如今,澄迈在一批本地人才的推动下,新思路、新项目、新路径正迅速融入乡村振兴的进程中。

  (本报金江7月25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新海垦
   第007版:澄迈新发展
   第008版:定安观察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世界新闻
   第012版:文化周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广告
澄迈:念好人才“引育留”三字诀
澄迈入选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县
助力打通搁置半年的“断头路”
澄迈举办“品苏韵”文明实践活动
澄迈2024年暑期“澄青课堂”公益支教活动启动
澄迈“东坡讲堂”开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