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史前文化衍生鲜明海洋特征
物华奇甸 地生南溟
  河南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单旋纹彩陶盆。新华社发

  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的陶钵形釜。资料图

  模拟三亚落笔洞古人类生活场景。资料图

  近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图为一位小朋友在展厅内观看“北京人”复原像。新华社发

  ■ 邹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厚重、多元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因。海南岛似一颗浮于沧海之上的明珠,从万年前起孤悬海外,隔着琼州海峡遥望中原,在史前文化方面既与大陆地区一脉相承,又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海南史前的时间“窗口”

  史前时期,指文字出现以前的人类历史时期,即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时间跨度久远,约从距今300万年开始至距今5000年结束,占据了人类历史发展约99%的进程。然而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海南史前时期的时间跨度较大陆地区有所不同。从现有的考古成果来看,海南史前时期的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距今2000年左右,遗存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海南岛的西南部、东南部沿海地区。

  海南岛西南部沿海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低山谷地、丘陵盆地交错,这一带的史前遗存主要包括:昌江信冲洞、钱铁洞、皇帝洞、叉河砖厂、酸荔枝园、燕窝岭,乐东山荣、凤田、新坡、新庄,东方荣村(付龙园)、新街、杂汪等遗址。东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砂质海岸地貌,分布着较多的沙丘遗址,典型遗存有:三亚落笔洞、英墩,陵水移辇、莲子湾、桥山,万宁踏头、湾仔头等遗址。综合多年来的考古成果,可大致勾勒出海南石器时代的发展谱系,即以信冲洞、皇帝洞、钱铁洞等洞穴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以三亚落笔洞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约1万年),以海南岛东南部沿海地区遗址、西部沿海地区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距今6500年至3000年)。

  海南史前文化的海洋特征

  近年来,通过运用考古学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对出土的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骨器、动植物遗骸、灶址等遗存进行研究,我们对海南史前文化面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热带岛屿,海南岛拥有丰富的海洋类食物资源,从各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生产工具,以及万宁湾仔头遗址发现的稻米籽粒来看,史前时期在海南岛上生活的先民主要以狩猎、捕捞、采集为生,部分地区兼有稻作农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海南先民生生不息,逐渐离开交通不便的洞穴,迁徙到沿海地带,迈出了远古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重要步伐,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塑造出海南史前文化的海洋特征。

  在史前时期,天然的地理屏障使海南岛很难受到大陆地区文化的影响,这也使海南史前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史前陶器为例,首先,在陶器装饰方面,同时期的大陆已出现大量彩陶,且各具特色,如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以宽带纹、鱼纹、人面纹、蛙纹为主,马家窑文化流行变形鸟纹、人形纹、锯齿纹、圆圈纹等,都颇具美感;而海南目前尚未发现彩陶,部分陶器表面虽有装饰,但也是大陆地区较为常见的绳纹、弦纹等。其次,在器型方面,海南出土的陶器多为罐、钵、碗、杯等小件器物;而大陆地区出土的陶器样式比较丰富,且有大量器型较大的物件。第三,在制作工艺方面,海南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陶为主,多为手制,陶土一般未经淘洗,内部掺杂着砂粒、蚌末、石末等羼(chàn)和料,导致胎质较粗糙、疏松,陶器厚薄不一;而在大陆地区,陶器制作工艺更为先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轮制技术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例如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蛋壳黑陶,陶泥经反复淘洗,陶胎内几乎不见任何杂质,胎壁薄如蛋壳,色泽光亮如漆,体现了工匠对陶土的精选和烧窑技术的高超。陶质的差异或许也与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海南地处热带地区,土壤以泥砂砖红壤、赤红壤为主,这些土壤质地疏松、多含砂石,不太适合用于烧造陶器。

  从遗存整体情况看,大陆地区已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更为丰富,体质特征更明显,可基本构建起古人类进化的发展脉络。例如,周口店遗址自1921年发掘至今,出土了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人”(直立人)、20万~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4.2万~3.85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和3万~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晚期智人)化石。从“北京人”至山顶洞人体质特征的演化,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发展和延续,为研究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大量有说服力的证据;而海南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是三亚落笔洞遗址出土的多枚人牙化石(智人)。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陆地区的一些文化遗址已出现一些特殊的墓葬遗迹、纹饰、大型城址、祭祀遗迹、玉礼器等,例如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中,墓主身侧有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出现了殉狗、随葬獐牙龟甲等,高庙文化陶器上绘有凤鸟、八角星、兽面等,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出现了早期城址,良渚文化出现了精美玉礼器,红山文化的坛、庙、冢遗址等反映出史前社会的分化和先民的原始信仰,而海南史前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此类遗存。

  这些差异缘于海南史前文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滞后性,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海南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高温、高湿、高盐、疏松的土壤环境,对遗物遗迹的保存造成严重威胁,这可能也是海南史前文化的考古材料不及大陆地区丰富的一个原因。

  文化谱系的一脉相承

  除了差异性,海南史前文化与大陆地区史前文化也在多方面存在共性,可谓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从早期人类活动场所的地理位置看,大陆地区和海南岛靠近内陆地区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均主要分布于洞穴和河流附近的台地、山岗上,沿海地区都有贝丘遗址分布,符合古人类聚落生存选址的一般规律。沿海地区遗址均出土了用于制作船只的有段石锛,这是远古先民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实证。

  从文化面貌看,海南史前文化与岭南地区史前文化关联密切。例如,三亚落笔洞遗址与广东封开黄岩洞、广西柳州白莲洞等洞穴遗址在总体面貌和基本内涵上很相近。仅从石制品看,海南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个头”比较大,打片技术多采用锤击法,石器类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的材料主要为砾石和石片,形状比较规整, 刃缘比较平齐,不同程度保留了天然面,其制作工艺,与岭南地区史前砾石制作工艺相似。

  海南史前文化是我国多元史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符合我国史前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独特性。在漫长的史前时期,海南先民渔猎采集、向海而生,留下了大量的生活遗迹,他们特殊的生存方式衍生出了较为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可谓“明珠出海,异彩纷呈”。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文明红黑榜
   第005版:琼海观察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面孔
   第015版:风物
   第016版:海之南
   第018版:乐活
   第019版:讲谭
   第020版:人物
   第021版:逝者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物华奇甸 地生南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