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颈昂首,张嘴吐舌,尾部上扬,四爪腾空……这条北宋金龙在西湖湖底沉睡约有千年,于20世纪50年代出水,是宋代“投龙礼”的重要见证。从12月1日起,“北宋金龙”在西湖孤山下的浙博西湖美术馆对外展出,和众多文物一起在“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特展上与观众见面,展现历史悠久的中华山川祭祀文化传统。展览将至明年3月2日结束。
这一展览分为“山川有灵——先秦秦汉的山川祭祀”“告盟天地——晋唐之际投龙的出现和兴起”“保安宗社——宋明之际的投龙”“澄怀观道——山水中的文人传统”4个单元,汇集了全国40家文博机构的230件(组)文物。仅投龙就有三四十条。它们的材质以金、银、铜为主。不少铜龙还是鎏金铜龙,这些都显示了古人对于投龙礼的重视。
投龙,是将写有文字的简,与金龙、金钮、玉璧等仪式性器物用青丝捆扎,一并投入山川之中的礼仪。之所以选择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龙可以充当人与神灵间的信使。这一礼仪始于东晋,到唐代被确立为国家典礼,到北宋初年达到高峰。据展览的策展团队统计,留有实物、石刻或文献记载的投龙场所在全国有上百处,如敦煌的月牙泉就是一处投龙的场所。
官方的投龙礼至明代结束。投龙礼延续上千年,承载了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良好祝愿,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山川祭祀形式。而中华民族祭祀山川的历史则更为悠久。此次展出的文物最早始于商周,像浙江省安吉县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就是商周时期山川祭祀所埋的器物。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要祭祀“五岳”,还要祭祀号称“五镇”的五座名山,号称“四渎”的四条大河以及四海。展览总顾问、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表示,对于岳镇海渎的祭祀,体现了中国早期的“天下”概念,相关活动是早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国家行为。而在展览中,人们也可以看到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留下的三大刻石的拓本。
(据新华社)